中国现存古钱币孤品有哪些?
古币,因为其不可再生性,所以每一枚都是孤品; 之所以说有些古币是孤品,是因为这些钱币的铸造量极其稀少,目前传世数量非常少,因此被称为孤品。 但是,如果某一种古币的铸造量虽然极少,但流散到现在的数量却比较多,那么这样的古币肯定不是孤品。真正的孤品是指那些铸造量极少的古币。下面介绍的一些古币就是典型的孤品。 北宋交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之一。由于流通时间很短,留存下来的北宋交子非常少见,属于比较珍贵的货币,有“天下第一钱”之称。
北宋交子的版别很多,其中“正字交”“靖康折二”等品种因为铸额极小,保存完好的更是极为难得,堪称孤品中的孤品。2015年11月,在北京收藏圈里流传着一个消息:一位来自山东的藏友,手里有一枚“靖康折二”,想要出售这枚古钱币。此言一出,马上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最后,这枚“靖康折二”被上海一家博物馆以368万元的价格购入。
明代嘉隆万时期,民间私铸风潮严重,朝廷多次下旨禁铸。明世宗即位后,命令工部监督严加打击,没收所有炉火及工具并全部销毁。于是,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大量铜料不足的现象。当时,一两白银大概可以兑换制钱一千文,而到了明末,这一比例已经上涨到了三千多文。为了填补市场上银钱的空缺,一些奸商用锡铁等金属代替铜铸造假铜钱,俗称“铅宝”。这种假的铜钱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其实就是假币。
由于用料低贱,制作粗糙,“铅宝”的防伪作用很差,很快就被识破并被禁止流通。然而,由于“铅宝”铸造数量巨大,流通区域广泛,现在仍然有很多伪品流通。真品“永历通宝”则极其罕见,属于古钱中的孤品。 “洪宪纪元”是由袁世凯称帝时所铸行的一种纪念银币。袁大头是大众最喜欢的银元品种之一,而“洪宪纪元”则是袁大头里的小精品。“洪宪纪元”的铸造量大概只有袁大头的十分之一左右,目前存世量也十分有限。另外,因“洪宪纪元”的币面铭文“洪宪”二字含有贬义,因此该钱币在民国期间一直无法流通,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作为文物被收集至各地博物馆。“洪宪纪元”真品十分难得,价格自然不菲,一枚普通品种的“洪宪纪元”售价一般在500元左右,而一些特殊版本的价格高达上万元。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因此,古钱币的收藏、研究历史也相当悠久。古钱币收藏与鉴赏有其特殊性,不同于邮票、字画等,因此有其特有的市场价值。有些孤品古钱币价值甚至可达“千金”:辽太康泉货。 辽代自907年开始建国,916年由耶律阿宝机称帝,947年正式国号为辽。以后历经九代,传十帝,国祚二百零九年,钱币沿唐制铸造通行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太平真君等钱,并未行用年号钱。太康年号是辽兴宗耶律濬在位时使用,他于1031年即位,1055年卒,谥“圣文皇帝”,在位25年,年号共三:重熙、太康、清宁。
北宋时期,正是辽国的鼎盛时期,曾与宋、夏三足鼎立。其太康年间,辽国政治稳定,国库充盈,对外征战均获胜仗,所以辽兴宗耶律濬自感国力强盛,于是在“太康”年号(1040-1043年)期间,铸造了一种大型“太康泉货”钱,以纪念这一时期国“太平昌盛”。辽代的太康泉货钱有大型、中型、小型三种。大型钱厚重,铸量较少,存世罕见,系开炉钱性质,钱体厚重端庄,径约40毫米,重约54-59克左右,光背,楷书,有合背钱;中型钱亦为光背,钱文为真、篆书等;小平钱文字有真、篆、隶兼有,背文有月纹“月”、星纹“”星和星月纹“”明等。其中尤以太康大型合背钱、真书背月纹钱,篆书背月纹钱等为珍贵。
此钱为辽代罕品,存世极罕,历为古泉珍藏之绝品。首枚大型合背样钱由陈仁涛先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印度加尔各答购得,后转至台湾杨耀公先生之手,今归属台湾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被收录在《鸿禧文库钱币篇•中国古钱》中,被评为无价之宝;第二枚合背样钱为罗伯昭(1897-1973)先生旧藏,载于《古泉汇》;第三枚藏于台湾林姓富商之手;第四枚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近年在辽宁等地新发现此大型孤品约有三四枚,但皆流落海外。2005年北京海王古泉“泉坛三杰”专场上,一枚罗伯昭旧藏辽代“太康泉货”大型合背样钱以66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落槌。该枚样钱直径近43毫米,厚3毫米。钱文楷书,书法婉转流畅,有明显的宫廷御笔风格。钱文书体以正、背相间对读,即所谓合背钱,钱背光素无文,锈色通体自然,包浆细腻,美品一流,是为辽代铸币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堪称世界古钱绝品。该品竞得之后,古钱币收藏市场更是对辽代“太康泉货”大型合背样钱推崇有加。2007年9月30日,北京诚轩2007年秋拍钱币专场中,同样一枚罗伯昭旧藏“太康泉货”大型合背样钱(1040-1043年)再度惊现拍场。此枚钱虽品相略次于海王古泉那枚,但同样为绝世孤品,最终在众多藏家的激烈竞争下,以1265万元人民币成交,成为迄今为止成交价格最高的中国古代钱币,再次刷新了古钱币拍卖的世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