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画家叫什么池的?

饶中梅饶中梅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池春水绿,十里杏花红” 这是大诗人晏殊笔下的池塘。 我在北京某大学读书的时候,住的是4人间宿舍(条件相当艰苦),在宿舍楼外有个花坛,春天来了以后姹紫嫣红,格外好看。尤其是晚上上完自习出来,月色朦胧下,那一片片红晕,深深触动心灵最美之处。当时文绉绉的我就想了很多关于月亮、春花和我的诗。 可惜才情不够,没写出像李白那样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张继那样“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来。于是乎,就想起我们老家话说的“一池春水绿,十里杏花红”——反正都是描写春色的,而且意境也美得出奇。

那时候我们宿舍有一个哥们儿特别喜欢齐白石老人的画,墙上挂的都是齐老的虾啊、牡丹啊、荷花啊什么的。有一次我和他聊天,说起了我喜欢的李白的诗,以及李白笔下的月光下的池塘,顺带提了我很喜欢但始终没学会写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没想到他说:“小白,你的词汇量也太单调了吧。你只知道李白那‘一池春水’?你知道齐白石老人最擅长的花鸟鱼虫中最出名的东西是什么吗?” 说完他就呵呵呵地笑了起来。

我被他笑得莫名其妙。 “最出名的……鱼……虾……”我结结巴巴地说。 “当然是鱼虾啦!你以为老齐为什么总是画鱼虾呢?这是因为,在他年轻的时候,生活非常艰难,天天都在讨生活的路上;后来终于有了些名望,日子稍微好过了点,他就常常回忆小时候在水乡江南捕的鱼虾而画的津津有味。所以呀,老齐的画中,最出名也是最值得一看的就是他的鱼虾了。” 听了他这一番解说,我恍然大悟。 打那以后,每次提起齐白石老人,我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就是“一池春水绿水,数只悠然自乐的鱼虾”……

司马淑鑫司马淑鑫优质答主

墨池就是把洗笔涮笔的水桶、水盆形象化,又把用废的墨汁具体化。它象征了中国历代文人的艰苦学习精神。

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以“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神韵征服了世世代代的欣赏者,以致后辈学子,竞相传习,形成自古学书,多从王字入手的书坛风尚。“世人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便是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王字学书潮的写照。王羲之苦练书法,曾洗笔洗砚于池塘,池水尽墨。所以王羲之的墨池有两处:一是浙江省绍兴市西南12公里的兰渚山下。东汉时,为书圣王羲之观鹅练字、洗笔砚处。经年洗砚,池水尽墨,故名。其二为湖南零陵公园内,与东晋永和元年(公元345),王羲之任永州(今湖南零陵)刺史相关。

晋元帝司马睿太兴四年(323)王羲之担任秘书郎,从此开始他26年在建康的幕僚中书之生涯。“任情恣性,不求闻达,耻劳神于政事,思自守以全和。既与世同光,又相违而无闷”。这种处世思想使他在任中书时,既能与世俗同轨又“相违而无闷”。同时,对于自己喜爱的书法,更能“任情恣性”。建康有优裕的治学条件,“六朝古都”建康,是当时的全国政治文化娱乐和艺术的中心,王羲之在这里既无“劳神于政事”的必要,又可“与世同光”,自然可以“相违而无闷”地把主要精力用于研习羲之书法艺术。

自王羲之之后学书者多以砚池代称砚台。 唐·吴融《再喜破除三首》诗之一:“破窗深夜月逾白,砚水寒多墨入池。”宋·陆游《北窗》诗:“笔头欲试肠犹断,切勿怀慙手勉持。砚未折时先破碎,舟终渡处不倾危。”典出东晋王羲之“临池学书,水沾黑”传说。本只作“墨”字讲,以区别于砚台上所置的清水。后世逐渐以作砚台的代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