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纺织的发达,为河南刺绣艺术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说文解字》中解释“绣”字时引用《TAO DE JING》“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中“衣裳”二字。河南三门峡市刘家渠虢季墓出土了丝绣“缀玉面饰”。这是东周贵族用于敛葬死者的面部装饰物,用丝线缀编成菱形网格,再把各种玉片分别固定在网格中,图案美观,做工精湛,可称是我国丝绣服饰史上的一朵奇葩。到了唐代,河南刺绣艺术有了大的发展。郑州大?乡樊楼村出土的一组唐三彩乐舞俑中,有一名女坐部伎服饰极为华丽,外服为窄袖衫,胸前露出的半臂和里裙均有金丝绣花。还有一名男坐部伎穿绿地联珠纹袍,胸、肩处饰以织绣的团窠小人。据史书记载,唐代河南刺绣品种繁多,工艺精湛,当时被人们称为“绣仙”的神乎其神的“女仙”杜灵鞠是南阳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来洛阳履道里定居后,写过一些赞美河南刺绣的诗作,如“闺中本多怨,弦上亦含哀。故作悲壮声,似见登高台。双凫出未央,鸣雁溯三湘。陂池草木熏,兰豹彩衣促。”、“金蹙花帽下,银锤两臂垂。幡幡迹儿马,蹙缩玻璃狮。钟乳作小山,珊瑚坐高枝。珠帷怨夜永,烛敝啼明。环*,金絮花帽鲜。钩疏翠髻织翠翘,脂泽湛琼溢华筵。笙歌暖热松油地,罗绮 * 桂椒天。雕盘慢举脂唇动,酪津雪冷冰琼碎。”、“花钿谒真珠装,掐甲红盘碧玉光。笑时花近,撩衣步更长。”从中可见唐代河南已能利用金银线绣出各种艳丽的图案。北宋定都开封后,宫廷需用的车辂、仪仗、官服和日用装饰品都来自于“文绣院”,其绣工之精妙可想而知。东京(今开封)作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在“高力人力能为”、“苏绣高手”流入“天街”的情况下,本地绣品的制作水平和产量也可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