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打的牌有哪些?
1,叶子戏也叫叶子牌、叶子牌双陆棋,在隋唐时由波斯传入中国。据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就喜欢玩这个游戏并以此作为考核官员的标准之一(是不是觉得太宗帝很无聊?)。到五代十国时期这种牌就流行起来了,《五杂俎》有“今之纸牌,即古之叶子戏”的记载。 到宋代叶子戏比较普及了,宋人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叶子戏的记载,如周密《武林旧事》中就有关于杭州人玩叶子戏的情景描写。但此时叶子戏似乎还没有扑克形制的牌,南宋诗人范成大有一首关于叶子戏的诗叫《冬晴》其中有“泥冰初泮晓昏浓,斗粟三升买昼功。十个银钱输一子,六番叶子定输赢。”的句子表明此时叶子的两张组合是108张,每天只玩6个小时,每个小时只能赢1个铜板。
到了明代叶子戏开始用纸制做了,清人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就说“至明中叶,始制为纸牌……”而同时代的魏禧在《日录》中也说“乙酉(1645)九月朔……是夜大雨,读《庄子》‘朝菌不知晦朔’,乃制纸牌以消遣此厄。”说明明末清初纸制的叶子已经普遍流传了。至于这时的叶子该怎么玩儿,据传与今天的斗地主差不多吧。 (PS:我查了很多资料都表明唐代的“叶子戏”就是宋朝的“叶子牌”,唐朝的叶子应该不是纸做的而是类似于今天骰子的东西。)
2,纸牌或称朴牌,这种牌大概出现于明朝中期,至今有近400年历史。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纸片形式的博戏道具。目前常见的纸牌的型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已不再像叶子那样以计点数,而是以“花色”来定分值,并且采用了52张“主”牌以及36张“副”牌的组合方式。
马吊牌:
在中国,有确切记载的最早的纸牌游戏是马吊牌。马吊在早期也称为“麻将”、“麻雀”、“么何”等等。马吊牌早期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清初开始在更广的范围内流行,到清代中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使用最为普遍的纸牌游戏。
马吊牌的玩法有一定的变种,但通常为4人游玩。使用的牌具为32张,分为文牌、索子、万儿和筒子4门,每门8张。其中索子和万儿牌面为成系列的记数,筒子为成系列的图案,而文牌则是不成系列的特殊牌,共有8张,每门两张——在马吊的变种中,文牌的数目的增加是很常见的。
中国娱乐麻将:
马吊牌的流行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尽管在一些地区出现了竞争的纸牌游戏,它还是处于优势。这尤其发生在上海,一种新的纸牌游戏叫“骨牌”,其特点是最流行于北方,这在上海是一种很受欢迎的纸牌游戏。由于其玩法与原有的马吊牌冲突,许多马吊牌爱好者渐渐地从原有的“马吊党”转变为新的“骨牌党”。“骨牌”在上海地区流行起来,并在之后的传播中覆盖了原先的马吊的流行区域。
在这一传播过程中,“骨牌”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麻将”。麻将仍然保持着原有“骨牌”的玩法特色,4人使用144张大小牌,分为筒、条、万三门。
斗地主: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湖北十堰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纸牌游戏,叫做“跑得快”。很快,这种游戏流行全国,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纸牌游戏。由于“跑得快”是一种速度型的游戏,对于斗智元素有所欠缺,在之后的流传与演化中,一种新型的纸牌游戏开始演化出来,这就是现在最为流行的“斗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