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套邮票什么年?
1874年,清政府开始试办邮政,于同治三年十二月(公元1865年1月)发行“大龙”邮票。这是中国自己发行的第一套邮票。 “大龙”邮票共分三种,面值分别为1分银、2分银和3分银,图案主色为黄棕色,因此被称为“黄本”,简称“大龙票”。这套邮票在印制工艺上采用凸板印刷,齿孔较狭而密集,至今保存完好的已不易找到。
由于当时清廷的邮政专营权被英国垄断,因此这些邮票在当时也被禁止对外发售。 后来,清廷的邮政总局与海关合署办公的时候,又重新启用“大龙”邮票,并在原票基础上加印了“PM」G」QINGDAO.CHINA」”字样的汉字标记。
此后,“大龙”又被重印了多次,成为当时外国人来华收购的中国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之一。 不过,由于晚清政府连年征战,又遭逢西方列强的经济封锁,导致国内经济极度衰败,财政困难,以至于这套仅印制的1000万套的“大龙”邮票,在后来竟成为了晚清政府的一个沉重负担。
从1894年起,清末政府为了填补日益亏空的国库,开始了对“大龙”邮票的增印和再印刷。 这版印刷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邮票,由于正面有“大清国邮政”字样而被人们称为“大清朝邮”。 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这枚小小的邮票,像打满补丁的破衣烂衫一样,一次又一次地被添补印花,不断重复着使用!
至辛亥革命时,原来只有一百多万套的“大龙”,经四次印刷、五次涂改,已经变成了五千万套! 而到了民国初年,这版早已陈旧不堪的“大龙”,虽然早已丧失了它作为“中国第一枚邮票”的“第一”名头,但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以及所蕴含着的珍贵的历史价值,却仍然令世人瞩目。
中国第一套邮票是大龙邮票,大龙邮票是清代海关试办新式邮政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共3枚,面值分别为海关银1分、2分、5分。
因为这套邮票的主图是首尾相接的三条蟠龙,所以称为大龙邮票,同时因为蟠龙为清代帝王象征,又称为“海关大龙”、“字志大龙”。
1878年,清朝海关试办新式邮政,在天津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同治皇帝的亲信、天津地方大员、邮务 inspector (监理)张芾(1857至1882,直隶遵化人,满洲镶蓝旗)授意设计了这套图案,呈报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金登干获准予以印制,邮票设计委托当时在天津负责承印海关各种文件和邮票、货币的英国人赫德雇用的鼓楼北街口的海关印刷厂主理海兰德·福礼信(Willam Fox)。邮票图案,采用清代大画《御书匾额》,图案是一条正面饰有鳞甲的五爪金龙,周围云水托底。“大龙”邮票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从1878年9月正式发行开始,直到1893年10月1日停用,长达15年期间里, 大龙邮票一直在改进完善,先后有桔红、赭红、深红、红紫、兰紫、红棕、棕、深棕、深棕色,其中深棕、深红为变色票,而其中又分有薄纸、厚纸,有光彩纸和暗光纸,有薄胶和厚胶,单色刷色还有许多色差变化,齿度上有p11度齿、p12度齿、p14度齿,14.5度齿、p12.5度齿,还有部分全齿和部分有齿横双连连印四方连及错体,因此大龙邮票在当时就已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错体、变体和多种多式的印刷品,但存世较少。
邮票图案中龙的形象,昂首、挺尾、三爪向前、阔步向前,气魄宏大、威武刚劲、自信乐观,富有浪漫主义的诗情。图案上方横列中文“大清邮政局”字样,代表了中国国家名称,图案下方横列英文CHINA(中国)和阿拉伯数字票面金额及计量单位,采用当时大多数国家所通行的文字,体现了“面向世界”。
文字和图案安排在边框之内,四周空白,布局非常科学。图案及图案周围的框饰与文字均为黑色,十分庄重典雅;票面以红色为底色,鲜明热烈,象征国家兴旺发达、蒸蒸日上。
大龙邮票,为单线手工钢版影印,图案文字和边框均凸出票面,纸张有厚薄之分。第一枚一分银,邮票面值相当当时14枚制钱(相当于现行币制0.7分钱),票长27.15毫米,宽23.38毫米;第二枚二分银,票长27.6毫米,宽23.82毫米;第三枚五分银,票长28毫米,宽24.33 毫米。齿孔12度。
大龙邮票于1878年下半年问世后,随即分运各省商埠使用。1878年,仅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牛庄(营口)、广州6个商埠试办了邮政,在这6个商埠内部,寄递平信只要用所发行的“大龙邮票”二分银一枚就可以寄递。当时对外寄信,因受当时条件限制,寄达国外的邮件由海关代转或交外国寄信人交寄所在国邮局,邮件上不贴中国邮票,仍使用原来邮资收付办法,国内部分的邮资,由中国邮政主管部门付给。
在各地使用中,因贴用情况不同和各地纸张的差异,形成了很多变体和错体,从齿孔上来看,有打十字孔、漏齿、齿度变化等;从刷色上来看,有深有浅,有厚薄、偏色等,有的还使用了薄纸,厚纸,薄胶纸、厚胶纸,光彩纸、暗光纸等;有的还出现了连印的四方联和各种连票等,都是由于当时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