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国画院什么秋?
“海派”是指上海市的画家,这些画家受西洋绘画的影响比较显著(主要是造型方面),又因为上海开埠后,大量民众涌入,所以“海派”在风格上也比较大众化,适合普通民众的日常观赏。 因为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最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城市之一,这种影响也波及了上海的艺术教育。1956年上海成立了由顾炳鑫任院长的新华美术专科学校,后来并入华东政法学院,成为现在的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该校培养了一大批现在活跃于画坛的海派画家,如戴敦邦、韩硕、孙文铎等等。 当然说起“海派”就不能不提起张园。他是现代海上画派的创始人,也是近代以来在海派画坛影响力最大的画家。他的题材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在创作中注重画面构图的多样与视觉冲击力的强烈。
另外他也非常善于把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精神与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结合起来,力求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因此他的风格是“海派”中比较受大众欢迎的一种。 除了以上提到的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画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受了西方艺术的影响,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可以说二十世纪上半叶是整个“海派”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画家们在技法、题材等各方面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尝试,为当代“海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海上风华耀京城——朵云艺术沙龙“上海中国画院建院60周年作品展暨《海上标程》首发”北京站交流活动于2016年4月16日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行。上海中国画院成立于1956年,首任院长为刘海粟,吴湖帆、林风眠、关良、唐云、程十发等为建院画师。1958年,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的国画组入院,丰子恺、朱屺瞻、贺天健、吴青霞、应野平、林风眠、陆俨少、王个簃、林亨云等皆入院为第一批画师,可谓众星云集、星光熠熠。上海中国画院建院60年以来,一直以“出一流作品、创一流园地、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画院建院至今已经走过了60年历程,涌现出了以程十发为旗帜的一大批德艺双馨的美术名家,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上海美术作品,“海上风华”也成为了上海文化艺术领域的一段卓绝流光。
本次活动由朵云艺术沙龙、上海中国画院、中央美院美术馆联合主办。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朵云艺术沙龙会长施大畏,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戴敦邦等10位老画师,北京画院常务副院长齐鸣、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北京、上海美术界专家、学者50余人及中央美院师生200余人出席活动。《海上标程——上海中国画院建院60周年纪念文集》也在现场正式首发。《海上标程·上海中国画院建院60周年纪念文集》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出版。书中汇集了60年来上海中国画院100多位老中青画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精心绘制、讴歌人民、描绘生活的300余件有代表性的中国画精品力作和艺术心得,充分体现了上海中国画院“海纳百川”的学术思想和“海派文化”的独有风格。
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在活动致辞中特别称赞了上海中国画院建院60周年纪念文集《海上标程》一书。他说,60年对中国艺术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很长的阶段,尤其对于一个画院来说。我们能够看到这60年来上海中国画院的探索和实践,看到老中青三代艺术大师们留下的丰富作品。这套作品集以书籍的方式展现了他们的学术传承和创新探索,以精美的印刷质量和编辑水平,充分体现了上海艺术创作的“海派”风格特征和“海纳百川”的学术思想,对于当代艺术创作和艺术出版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