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四君子是指什么?
在中国文化中,“士”是文化人、读书人的代名词,其代表性人物即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既继承了上古先民的质朴敦厚,又受现代文明的熏陶而富有人性魅力和自由精神;既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又超脱于世俗之外,善于调节心态,安身立命,寻求精神上的宁静致远。 作为文人雅趣的象征,中国花鸟画在隋唐五代时已然兴盛,并形成了区别于写意山水画的新画风——青绿写生。宋元之后,文人参与社会地位上升,更加促进花鸟画与文人生活之间的关系。于是,花之艳丽,鸟之灵动,加之文人墨客的诗意渲染,共同构成了风雅怡情的审美意象——“四君子”——梅、兰、竹、菊。它们或清雅绝俗、冷艳芬芳,或高风亮节、孤直傲世,或是气节过人、淡漠自处。无论是花中珍品还是枝间灵雀,皆以其清丽的姿容、脱俗的气质、坚韧的精神为历代文人所钟爱,成为千古佳句中的永恒意象。 元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王冕)作诗好色而不淫,只有梅花、杏花、桃花的诗不少。至于画梅,更有宗派。如‘遥看陌上花开’,‘一枝疏影水边横’,‘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朦胧,雪朦胧’等句,写出那雪里梅花,真是清奇俊雅。”
在中国画中,以梅、兰、竹、菊为题材的国画作品是最为常见的,它们分别象征着中国文人的四种精神:梅:傲雪凌霜;兰:清雅闲淡;竹:清高虚心;菊:冷艳清贞,号称“四君子”。画四君子成为文人画的典型。
关于文人画的最早记载首推北宋苏轼(东坡),当时画坛弥漫着陈陈相因的习气,没有一点个性,更缺少创新。文人画家,就是有文人参加作画了,画家的笔里有书卷气了。而“文人画成熟的标准就是文人画了四君子”。
竹,其叶四季常青,清丽俊逸;文静、虚心、坚韧、不畏风霜严寒,自古为文雅清高、风度翩翩之君子的象征,常与松、梅合称“岁寒三友”,还与梅、兰、菊合称“四君子”。画史上突出的竹画家有晋代戴凯,南朝梁的张僧繇,唐代王维、李衎,五代的董羽,南唐李煜,宋代的苏轼、文同、米芾、赵孟坚、杨无咎、文彦博等,都是著名的墨竹大家。到了元代,赵孟颊、高克恭、柯九思、吴镇、顾安、李衎、张逊、朱德润等,皆嗜竹。继之而起的明代有夏昶、王绂、吴仲、王问、仇英、徐渭、陈洪绶、汪轫、高翔、金农等,清代则有八大、郑燮、罗聘等,这些大画家使文人墨竹画进入全盛期。从唐代王维开始,经宋代文同、苏轼的提倡,历代发展,成为独立体系。墨竹画法分“举枝”(或“撇叶”)和“个字描、介字描’两种基本描法。
梅、兰、竹、菊在中国文化史上号称“四君”,它们象征着文人品格的四种不同侧面,被赋予了不同文化内涵。“四君子”不仅次第开放、花期连贯、几乎涵盖了整个花季、而且以傲、幽、坚、淡的 Cold 风骨,分别展示了自信、隐逸、坚韧、淡泊的人格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