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十文值多少人民币?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两广总督张人骏奉旨铸造的“光绪元宝”铜币,面模由英国伦敦铸币厂雕模制作 ,以英帝皇家造币厂的样式为母本设计而成;背面铸有蟠龙图,并有英文标注币值,“光字上一短横表示‘元’字,‘宝’字上增‘广’二字,以示与户部所铸‘光绪元宝’的区别。由于该币是两广总督府委托海外机匠代铸的代用品,因此铸额极少,存世极稀。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只有广东、广西两省的部分民间尚有少量遗存,其他省份的博物馆等收藏机构的藏品应该都是来自这两个省。其中,广东省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就有“光绪元宝”一组,共8枚,均为7.2毫米(厚)的小平铜币,其中4枚黄色,4枚绿色,这种色差应该是材质不同所致。另外,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也藏有一枚“光绪元宝”,同样是7.2毫米厚的小型铜币,表面呈橄榄绿色,十分精致。
这些散落在民间和各个博物馆的“光绪元宝”,虽然其貌不扬,但每一枚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因为它们都见证了晚清政治的坎坷经历,而且也是海外铸币厂铸币历史的重要物证。 (来源/《北京晚报》)
古代钱币的收藏和投资价值也各不相同,如唐以前的方孔圆钱较为珍贵,存世量极少,现在已难以寻觅其踪影。如战国时的“三孔布”、“共屯赤金”、秦代的“半两”等,在钱币的字形及图案上都十分精美,现在价格都已达到万元以上。宋代钱币存世量则十分丰富,因此其价格也相对便宜,一些普通的品种仅售几十元至-百多元。
古钱币的真伪鉴定方法,一般来讲有四种:
第一种方法是听声音(敲击声),在收藏鉴定方面叫做“敲锈法”。即用手或铜尺敲击古铜钱的不同部位,听其声音的清浊,从而得知此钱是否被改制及制锈的质量情况。此鉴伪方法主要用在一些无当,即重叠锈或板块锈的古币上,尤其是高古钱币。
第二种方法是验铜质。古代铸钱的铜质主要有红铜、黄铜、青铜,其成分有铜、铅、锡、铝和锌。而清代民国时,有的私铸钱和民国军阀铸币中因掺杂铅铁,其钱币的表面往往呈黑色。对用现代技术制伪的古钱,因掺杂镍、锌等成分,其外观多呈粉红色。所以只要认真观察,真伪之分是很容易判别的。一般来讲,在唐代以前(包括唐代)铸造的古钱,大部分是青铜,其成分主要有铅与锡。在唐代后期至宋代初年,开始使用澄泥制模技术,即采用去铁质的河泥制作母钱模型开始流行,由于澄泥有吸水、吸铁、吸渣的功能,因此澄泥制成的钱模范铸出来的钱铜质就比较纯净,其成色和韧性也比唐代早期的好很多。北宋时期开始用铜和铅进行配伍铸钱,其钱的铜质更加纯净耐用。从北宋后期至明清期间,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铸钱数量急剧增加,为降低铸钱成本,增加产量,就放松了对铸钱的管制,加之各地私铸风行,所以这期间铸出一些颜色乌黑、质如石铁的劣质钱,其价值当然就比较低了。古钱在出土入世之前,其铜质色泽是润红可爱、晶莹闪光的。古钱入土之后由于土质的酸碱性质不一,铜质受到腐蚀所产生的生成物价位及色泽与原质铜色是不同的:周代的钱色青白,唐代的钱色青黑,北宋前期有青色的锈,后期有黑色的锈,南宋以后则多为锈蚀极厚的黑锈。如果把鉴定古钱的铜质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老”,包括铜老、锈老、质老、色老。用“新”字来概括仿制伪劣赝品的铜质,包括铜新、锈新、质新、色新。
第三种方法是“看”。这里“看”的东西比较多,归纳起来有四个内容,即钱文、轮廓、铸法(穿口和边道)、锈色。以上四个内容,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判定真伪的一站台。钱文的判定古钱的钱文有小篆、金文、玉箸文(虫书)及后来的颜柳欧赵各体。看钱文主要是用眼认真观察,其字体笔划是否有板滞生硬、失真变形、大小不匀、深浅不一和无规矩等现象,如果有,那就很可能是翻铸伪品。看轮廓,即是看古钱从侧面观察有无高低、薄厚以及制作精粗。一般来讲,周代至唐五代的钱币比较厚重,宋至近代铸造比较精细轻薄。但每个朝代前期和后期所铸的古钱,在轮廓上也有一定差别,如唐代前期的开元通宝与中晚期的较为厚重、边道宽阔,就应谨慎。
第四种方法是“比”。即用同系列真钱与可疑钱对比,对比内容主要是钱的直径、穿孔的大小、字与字之间间距的大小等,看其是否有所差距。一般来说,古钱翻铸,造假者只是对钱文、轮廓、大小、厚度照模照样地临摹下来,而在字距的间距和小的细节上则无法保证十分到位,因此,只要收集来真钱从各方面细心的比对,真伪之分是很容易判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