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什么石头称砣值钱?
清代的秤砣分金秤砣和银秤砣两种,从材质上说,金秤砣由真金和银制成;而银秤砣则由白铜制成。金秤砣上镶嵌红绿宝石、彩色珊瑚,还有银胎包金等,做工考究。用金、银制成的秤砣,重量一般为3斤以上,重量较轻的是用铜锡合金制作的,也有采用铅、铁等比较便宜的金属制作的。
由于古代使用的衡器都是根据前代法制来制定的,所以历代的度量衡制基本上是继承前代的制度,但各地、各民族、各时代、各行业之间又有所区别,甚至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的度量衡制度也不一定相同。
秤砣,俗称“秤斤”,是秤的两头旋钮状的砣体,由青铜或铁制成,上有刻度以表示质量。
秤砣是“秤”的重要组成部分,“秤”是计量重量的一种工具,而“砣”则是悬挂秤筷、决定称量准确性的关键物件,在称制历史上被看作“权衡”的象征。
从历史沿革上看,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在戥子上使用砣的重量表示法。秤砣是民间用来称东西轻重的东西,因为古代使用木制杆秤,所以,民间称秤砣为“秤斤”。
秤砣的形状多为蛋形,但也有圆形、方形、四平形、瓜形和鱼形的。蛋形秤砣出现年代较早,自商周以来一直延续到现在,从出土的器物可知,蛋形秤砣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
中国秤制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魏晋时的秦汉衡制时期和隋唐北宋时的隋唐衡制时期。秤的主要元件是秤砣与秤杆,秤铊与秤秤杆长度之比是一常数,而重量之比则是一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