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钱与大样区别?
清代宫钱存世极多,其文字、铸法等大多与行用钱相同,只是面背纪值而已。在清代,铸制宫钱已成制度,由工部、户部及内务府掌管、督铸,所以所铸质量普遍精良,地章平整,轮廓整齐,钱文精美。尽管很多宫钱与大样钱完全一致,但宫钱都是成批铸行,钱背纪值文字完全一致,若作为样钱,不应如此。而且宫钱钱径大小也不一致,不符合样钱特点。
清代宫钱的纪重由外至内多呈放射状,无放射状纪重的应是行用钱或民间私铸钱。宫钱的特征,一是钱背都有纪值文字,或“当十”之类面文,或“通宝”之类背文,或分为内外二圈纪值。二是钱文多优美精致。三是钱体厚重,铜质精良。但清代后期的钱制衰退,尤其是咸丰年间通货膨胀,所铸宫钱亦不如从前。
由于宫钱的纪值文字常与大样混淆,可从下述方面将二者区别出来:制作上,大样钱精,宫钱次之。大样钱铸的精美程度比宫钱尤甚。大样钱极少流人民间,故多深藏内廷。
铜质上,大样钱精,宫钱次之。大样钱几乎全为红铜铸,清初为黄铜铸。宫钱铜质,乾隆以前也都是红铜铸,个别是黄铜铸,乾隆以后大多是黄铜铸。
钱文书法上,大样钱精,宫钱次之。大样钱的钱文,是将原钱制钱文的书法钩摹加廓放大呈样,书法、笔意与原钱制大体一致。宫钱的“通宝”二字体大小基本一致,而大样钱的文字,则大小不一,有大有小。
钱背纪值上,大样钱为钱制钱背纪值文字的钩摹放大,而宫钱的纪值文字则不一致。
此外,大样钱多为孤品,极少有两枚相同者,而宫钱多为批量铸造,品种与数量都多于大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