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斋戒牌有几种字体?
清代的斋戒牌有满、汉两种文字,按金、玉、石、木次第排列的质地,分为上、下两签,其制、文完全相同,仅字的大小及两侧饰纹有区别。大牌两侧饰有龙纹,上签悬挂于皇帝銮驾前;小牌两侧饰有花纹,下签备用。
乾隆帝即位之后,于乾隆四年(1739)三月,因郊祀大典将行,有司进呈斋戒牌,而发现其所用的斋戒牌与大祀的隆重礼仪不相称。
乾隆帝下令重新制作,于次年春成造,并定为成例。此后,制作的金、玉、石、木的材质斋戒牌,其大小、样式、字数、颜色、纹饰、纽绊等,均有定制。
木质斋戒牌,长八寸,宽二寸,厚三分,其色为红地金字,两侧上下有连缀流苏的红飘带,上用黄色绸扣,红缎绊。挂于皇帝的车驾前时,用金黄色绸缠牌两侧,用黄色绸为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