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治写过哪些书法作品?
王文治性情通脱,居官廉正,有政声。工诗文书画,诗宗杜甫,间有拔睨流辈之作。工行书,以风韵胜,书出董其昌,精淡绝俗。论者以董其昌、王文治为清代帖学之代表。翁方纲,陆绍基皆折节与之交。与梁同书齐名,世人以“梁铁王云”目之。传世作品有《行书金汤桥等五诗轴》、《行书岳阳楼记卷》等。乾隆五十九年(1794),有旨开四库全书馆,文治首陈端谨,以尽遗编。馆既开,特充纂修官,以疾罢归里。复主白鹿洞、钟山书院讲席。
王文治的书法艺术
王文治的书法艺术,历来评价不一。王文治早年研习王羲之《圣教序》《十七帖》,打下了坚实的行书根基。中年时上溯欧阳询《梦奠》、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诸帖,又宗法董其昌,融汇贯通,自成一体。他的楷书秀逸婉美,气韵天成,如天仙化人,潇洒欲仙,使观者尘念顿消。他的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字与字之间往往贯气连属,字的体态飘然而又闲雅清劲,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当时人称“王字秀逸有神韵,为时所珍重”。《清史稿·王文治传》谓:“文治书名高一时,士以有此书为快。”
王文治书法,用笔中庸,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代表作如《扇面六言诗隶书》用笔生辣朴拙,结构宽博舒朗,章法随势生构,随意自然,其风度与刘墉书法恰好相反,与翁方纲书法相近但却比翁更空灵妍美。其晚年创作的一些小楷书法作品,由于视力的衰退和运用颤抖的特殊笔法,因而使原有的平正匀称的“书家一习气”大为改变了。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帧《隶书五言联》(见下图) ,是王文治75岁时所书。用笔速度疾缓不一,点画的起止收笔时颤抖明显,特别是横画与捺笔,时出战掣,呈现出明显的“枯藤”状。有的字由于视力衰退,书写的位置不当,使通幅字的中心不稳,给人以东倒西歪和笔势不连贯的感觉,形成一种特殊的风格。这种特殊风格是王文治晚期的书法独到之处,是书法艺术上一种极为特殊的境界,可以看作是中国老寿星书家的另一种艺术范例。
王文治的书法特点首先是“清”,字里行间透出清秀、清丽与清奇;其次是“和”,字与字之间顾盼有情,通篇气息宁静、安详,充满祥和喜乐之气。王文治的行书结体较赵孟烦更扁、更宽舒,用笔以侧锋取妍,更显得妩媚。由于他长年苦习唐代褚遂良的楷书,所以他所写的草书,结体也以宽扁取势,显得非常别致。
王文治的书法艺术造诣颇深,真、草、隶、篆俱能,尤擅行、楷。他的行草书深得“二王”及米芾笔法精髓,用笔精到、结体雅丽、气韵萧洒、风规遒上。其楷书初从颜真卿、柳公权入门,继而钟情于褚遂良,再上溯王羲之、锺繇。他对《乐毅论》《宣示帖》揣摩颇勤,从中获得了不少创作启发,进而自成一家。从王文治“清、和”风格的书法境界,就可以看出他的心地纯真、品德高尚,以及“清正和美”、“和气致祥”的高境界。
王文治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书法艺术思想。《论书绝句三十首》,是他一生研究书法艺术和总结自己创作实践经验的结晶。这些作品对历代著名书法大家的风格,剖析极为深刻精辟,对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也多有精到的见解,是难得的书法理论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