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为什么价值那么高?
王羲之善于书法,史称其字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更尊称其为书圣。《兰亭集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他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是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王羲之写这篇序时正处在东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渐渐发达,士大夫们开始崇尚玄学,以高谈玄理为精神寄托、修身养性,而王羲之却对此有所不满,因此他常与好友聚会,或种桑养麻,或谈古论今,或为诗作札,好不逍遥自在。《兰亭集序》即作于此时,记的正是这样的一个游赏聚会的欢乐情景。但王羲之的感情由乐急转悲来,不能不使他感到生命的短暂与渺小,更想到那些生活在动荡社会中的“凡夫俗子”,悲由心生,不由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