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茧形壶有收藏价值吗?
在战国时期,我国各诸侯国所制作的青铜器壶外形区别较大,有方壶、扁壶、提梁壶和圆壶等多种形态。到了汉代,方中见圆的茧形壶流行起来,并成为当时壶类的标准器形。它虽是新出器形,但也是在传统壶形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它的形态是将双层的扁圆壶旋转45度并加以美化,整体造型呈椭圆状,腹部较大、短颈、小口、平底,形状很像蚕茧,故有“茧形壶”之名。
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茧形壶以典雅端庄的造型成为当时酒文化发展的见证,体现了西汉初年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和古代工匠的审美情操。与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器形相比,茧形壶显得自由洒脱,毫无拘谨之感。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为体现周天子和诸侯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特权和等级森严的制度而制作,因此,在造型上显得庄严笨重、死板和呆滞,毫无生气。而西汉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文景之治”更是出现了“天下富足”的“太平盛世”。西汉的帝王将相、富贾商者的生活比较安逸闲适,酒文化空前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只追求饮酒的满足,他们讲究酒器,重视在优雅的饮酒环境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因此,这一时期的酒器从造型上看大多都显得自由洒脱。茧形壶正是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下应运而生的。
汉代的茧形壶有大小之分,大的高约为70多厘米,小的高约为20多厘米。在制作上分为铸接器和一次浑铸器两种,在其腹部两侧均有环耳,有的装饰柿蒂纹,还有的呈高冠羽翅状。有些茧 形壶在口部以下的两侧,有流和鋬(提梁),若将流对准口,可注酒直接使用,这样茧形壶同时就是可以注酒的酒壶。
西汉时期,随着制陶技术的日趋成熟,陶制明器在社会上流行,人们将其作随葬品以表示对逝者的纪念。陶制茧形壶即为当时的酒器明器。陶制茧形壶一般通高55厘米,通宽29.5厘米。其泥质为灰褐色,外施棕黄色釉,也有部分施黄绿釉。采用手工捏制和模制而成,用高冠羽翅状的圆形耳作装饰,风格与青铜器的相仿但略显粗放。
古代青铜器是我国文化瑰宝,历经几千年的沧桑,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因而极为珍贵。出土较早或成为珍藏品,流传于世。如今,在社会上能流通的不多,存世量极为有限,所以价格昂贵,普通收藏者难以问津。相比之下,陶制茧形壶在社会上的存量略多,它与青铜器在形制上相似,价格适中,成为喜爱收藏古代酒器者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