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龙泉窑高足杯价值多少?
龙泉窑青瓷产品历来为世所珍爱,从南宋开始,龙泉青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行销海外,成为当时对外输出的“天价”商品之一。龙泉窑青瓷烧造历史从12世纪延续到17世纪。
据记载,南宋时期,龙泉窑的烧制规模已经相当庞大,窑场密布,前后共有160多个窑点,形成了庞大而又有序的烧瓷工业体系。如今这些窑场大部分都湮没于地下,可考者只有110多处。据考古测量,每个窑场长二三十米,宽25米,可以想见当时窑场林立,生产十分繁盛的景象。
元代,龙泉窑的烧制更加兴旺发达。元末战乱,至正十一年(1351)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爆发了农民起义,历时17年,战火不断,烧瓷工匠大批逃亡,致使生产急剧下降。明洪武十三年(1380),朝廷正式下旨“罢造龙凤瓷器”以及朱元璋对厚葬违禁品的诸多限制,使生产每况愈下。
洪武中期以后,除少量上等品仍进贡朝廷外,其余产品主要用于民间和对外贸易。万历年间,部分窑场还能按照《大明会典》所规定的式样烧造进贡礼器。但此时的贡品档次已大不如前。到清代,窑场仅余30处左右,产品以民间实用器皿和外销为主,烧制技术也开始简化,粗、中制成品居多,上品极少,直至清代末年彻底停烧。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烧制技术达到顶峰,作品规整,釉面薄而饱满,“紫口铁足,粉青如玉”。在南宋的150年间,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北方制瓷工匠携带原料和技艺南迁至龙泉地区开始制瓷。同时,南宋政府定都杭州,经济重心南移,国内瓷器消费者群向龙泉窑所在江浙一带集中,再加上海外市场的扩大,为龙泉窑的兴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而南宋时南方吴越等国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龙泉窑在继承越窑、瓯窑制瓷技艺和北宋汝瓷等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大胆创新,使龙泉青瓷釉质达到纯正均匀,呈色柔和淡雅,造型优美别致,产品更加精美而深受人们青睐。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曾多次到访中东各国,其随行物品中就有龙泉窑青瓷。之后,龙泉青瓷大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南洋诸国和中东地区输出。万历皇帝朱翊钧生母李太后喜好龙泉青瓷,她去世后,其陪葬品中就有61件龙泉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