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黑釉瓷器有收藏价值吗?
山西黑釉窑在北宋末至金元时期非常兴盛,其中主要窑场为榆次、介休窑,窑场的规模很大,以烧黑釉为主,并兼烧少量的白釉、褐釉、绿釉和少量剔花瓷,黑釉主要品种有黑釉、酱釉、酱绿釉、黑釉剔花、釉下剔花、剪纸漏花等。
黑釉瓷是在施釉的釉料中,加入适量的氧化铁,经过1230度以上的高温烧制而成的,黑色的釉由于受光线折射等原因,表面常常会出现漆黑、深黑、浅黑等不同效果的黑釉瓷。黑釉瓷自唐代兴起,五代有所发展,在北宋达到鼎盛,尤其以福建建窑为代表。
在北宋末至金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如山西、河南等地也有众多的窑场烧制黑釉瓷,山西的黑釉瓷窑与建窑有所不同,建窑黑瓷多为茶盏一类的小件器物,而北方窑口的黑釉瓷器种类非常丰富。除了烧制茶盏、盏托外,还大量烧制生活器皿,比如碗、盘、碟、瓶、罐、钵、壶等。在器型的制作和装饰上既继承了北方晋唐以来粗犷大气的传统,又吸收了南方建窑黑瓷的诸多特点,在窑场的规模上更为庞大,烧制的陶瓷质量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