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钱什么年代的最值钱?
清廷在钱币铸造方面的政策是统一铸造,分厂鼓铸。清前期基本贯彻了这个原则。从康熙到乾隆中期,清政府严格执行严禁民间私铸铜钱的条例。由于这两个朝代的中央政府对户、工两部掌握铸造钱法、鼓铸钱币以及对钱料的收兑、保管十分重视,铸钱质量精细。其中康熙通宝和乾隆通宝铸工最为精美细致,有机制和手制两类。铸地有中央京局和分厂直隶局、天津局、河南局、山东局、江苏局、江西局、湖北局、广东局等23处。
光绪年间,由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清政府被逼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同时清政府还决定将铸钱的红铜全数改为白铅,以“协济海疆”。这样,清政府财政困难,国力衰败。由于政府财政困难无饷养兵,于是鼓励各省设局铸钱,地方自行掌握铸钱主辅相权,铸币权分散,中央统制铸钱的政策被破坏。“时局动荡,战祸叠兴,各省设局既多,各省铜贵,价至七十文有奇。民间毁钱为铜,以斤计值,奸商大利之,各省鼓铸皆不积极”。故光绪年间铜“宝”铸造粗糙,而且版别极多,版异现象非常普遍,甚至出现“丁丑中珍”等等。有的“宝”文字模含糊不清,大小不等,成色低劣。
宣统年间是清朝统治由晚期到即将结束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已无法与康熙、乾隆时期相比。所以宣统通宝铸造质量很差,成色极低,文字、轮廓粗糙,特别是四川等行省铸造的“宝”钱,劣不堪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