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书是怎么印刷的?
清人制版用铜,刻工精良。清代的铜版书,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和印刷技术制作的版画,如《耕织图》、《皇清职贡图》等。另一类是采用从西方传入的“西体西制”,用现代铜版画技法制作的铜版画。由于用现代铜版画技法制作的版画,色彩鲜艳逼真,并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故深受人们的珍视,此类铜版画多为表现人物、花卉和建筑等。
木版印刷在清代仍占主导地位。其版式丰富多彩,有单页、折子、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线装书流行于清代中后期,它用两页书页对折,将三折页对齐,用线穿订成册,再以封面、封底包好,将线头打结粘于封页内侧,并在书脑(两页折缝处)和书根(有书口的一端)涂上浆糊,将包纸粘牢,所以有“线装书”和“铅字书”之说。线装书较之前代的装订形式整洁大方,牢固实用。它既克服了卷轴本的笨重及“卷舒不便于怀袖”的缺陷,又弥补了册页本散脱的不足,所以,自问世以来被历代文人青睐,它流行了三四百年,直到现代,有的古籍线装书仍完好如初。
清代的石印本,是利用有吸附性的石板作版,在打磨平滑的石板上,蒙上带油性的纸,把写好的文字反贴在上面。用毛笔蘸着浓稠的油质颜料,把纸上的文字临描在石面上。然后,在没有文字的地方涂上酸性腐蚀剂。这样,有油质颜料的文字部分不渗入腐蚀剂,把文字保护下来,没有油的地方,经腐蚀剂腐蚀变得疏松,再经水浸湿和刷洗掉腐蚀剂,变得粗糙而吸水,这时在石版上用水浸润,然后涂上油墨,由于油水不宜相混,有文字的部分油墨不能粘污,被腐蚀部分由于吸水而变得粗糙,吸附油墨更为牢靠,再用带油质的吸水纸覆盖在石面上摩擦挤压,使纸面着墨,经这样反复印刷,就把石版上的图像和文字印在纸上,石印本由此而得名。
在我国传统印刷术的基础上,清代仍沿用活字印刷术,只是在木活字的基础上出现了其他材质的活字。清代的活字有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泥活字等。铜活字主要用于印制大部头书籍,如《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