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小玉壁的纹饰有哪些?
明代与宋代相仿,仅在玉璧上饰以蒲纹,再加螭纹、兽面纹。到清乾隆后,玉璧的制作开始模仿新石器时代的玉壁式样,蒲纹之外,又流行谷纹、龙纹、兽面纹,均为减地凸起,纹饰突出而圆润。璧的周边有窄有宽,并以联珠纹来衬饰内外边沿。
璧体较薄,穿孔较小,两面纹饰相同,一般作佩带、陈设用,不再是祭祀的礼器。清代仿古玉璧,在穿孔内壁,往往留有台痕,这是乾隆时期仿古玉璧的一个特征。仿古玉器的边沿粗糙如钝锯状,也是清代仿古玉璧的特征。仿汉玉璧的制作有薄有厚,薄的玉璧,多用玻璃籽玉制做,很易辨认,厚壁的要仔细鉴定。
清代玉璧除仿古外,还流行素璧,有窄有宽,作配佩饰用。清代玉璧由于质地较好,工艺水平高,仿古逼真,流传较少,又是清代贵族使用之物,价值很高。鉴别清代玉璧时,要注意其表面的老化现象,仿制清玉若仿旧做得过甚,光亮散失,玻璃感荡然无存,用手摸有打滑现象,便可据此判断出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