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招财进宝花钱吗?
清承明制,同样盛行铸造和使用花钱。其铸量之大、种类之多、形式之繁,都是空前的。按用途或图案的不同可分为镇库钱、宫钱、冥钱、喜钱、吉语钱、戏洗钱、卦钱、十二生肖钱等。清代镇库钱种类繁多,除乾降通宝、嘉庆通宝镇库钱铸有铜、铁、锡、铅、金、银六等制钱外,还有特铸的满文及满汉文合壁镇库大钱。其形制大小悬殊,有重达430斤的铜母钱,也有只有普通制钱大小的钱(小样钱);其面文有当千、当万、当五十千、当一百千、当伍万、当十万、当拾万。按理讲,镇库大钱所标数值应等于或大于库内所储制钱的数量,而乾隆通宝当拾万却比库内所储制钱的数量小得多,这大概是皇帝自以为财源滚滚、储钱多多,或出于宣传炫耀的目的而滥标数值所致。还有的镇库大钱所标面值比库内存放的钱数量小得多,说明清代后期财政状况已每况愈下。
清代承袭了明代制作宫钱的制度,并继续沿用制钱形制。宫钱不仅有宝泉局、宝源局铸造,还由地方钱局铸造进呈。皇帝除了在御花园的万善殿按“国朝家礼仪”的规定,于每岁“逢五、逢十”的年份亲自向大高殿安放镇库钱外,还要向中和殿、保和殿及三海周边的龙王庙安置镇库钱。宫钱的面额比镇库钱要小,有伍文、拾文、贰拾文,也有铸当佰通宝的。
清代继承了明代铸造冥钱的习俗,所不同的是冥钱面额比明代大得多,一般为当伍文、当拾文,有当伍拾文、当佰文的,也有用“通宝”、“元宝”合铸为当佰通元宝的。这些冥钱一般作阴司钱使用。
清人在婚礼中沿用喜钱,并将“天赐鸿褔”、“百子呈祥”、“万年如意”、“大将军”等吉语钱及十二生肖钱(属相钱)用于嫁妆之中。人们还把不同年代或不同钱局铸造的同书体、同书写的制钱(又称普钱)装入荷包内,当作“压兜”作为“钱通(铜)”的谐音,以求避邪、发财和健康。
清人在酒肆茶楼等处沿用戏洗钱(打彩钱),以作饮酒喝茶时洗池解闷和以小博大的赌注用。
清代还有铸造和使用卦钱(卜钱、卜卦)之风,其图案是以《周易》中的八卦组成的卦象。“卦”字是由“圭”和“卜”构成,“圭”指用作占卜的玉器,“卜”指占筮或占卜。卦钱正面图案为四圆四角,暗含“四时八卦”的意思,背面为八卦图形(即太阳、少阳、少阴、太阴、乾、震、坎、艮),作为占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