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龙泉和明代龙泉的区别?
龙泉窑主要特点
宋代龙泉窑釉色可分为两大类,一曰:哥哥洞窑,因为该窑在龙泉大窑西南的溪边,故又名“溪口窑”,以烧白胎厚釉为主,釉面光洁,釉层丰腴,厚若脂玉,釉色多粉青、梅子青两种,器型多仿古铜器洗、炉、觚、双耳炉及玉壶春瓶等,线条挺拔,造型敦厚稳重。二曰:金村窑,该窑离大窑只有三公里,以烧黑胎瓷器为主,器形主要有纸槌瓶、五管瓶、贯耳瓶、玉壶春瓶、长颈瓶、盖碗、洗、炉等,釉色多粉青,釉层厚。
南宋时龙泉瓷器的制作达到鼎盛时期,其烧制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烧制窑口也由北宋时的两大类分成五大类。
南宋龙泉窑烧制的器物胎质极为细腻,胎色有白胎、黑胎、灰胎三种,器形有尊、炉、琮式瓶、鱼盘、玉壶春瓶、碗、洗等。
宋代到南宋龙泉窑的装饰以刻花、露胎、贴花为主,刻花线条刚劲有力,露胎与刻花或在器外或在器内,相映成趣,十分美观。南宋时在龙泉窑瓷器上还采用堆塑工艺(堆塑工艺是采用釉粘结手法,在器物上作立体装饰的一种装饰技法),把道教、佛教中的人物、动物或民间吉祥的图案造型堆塑在瓶、罐、炉上。在龙泉窑中最有特色的装饰是露胎装饰,这种装饰把器物的内面底部和外部口沿及棱角处留出不施釉,露出胎色,与青翠的釉色相映成趣,格外秀丽动人。黑胎开片器在南宋时期龙泉窑中也开始烧制成功。
南宋龙泉窑的瓷器在1987年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中被打捞出水4000余件龙泉青瓷。1999年在福建“东山寨遗址沉船”中又打捞出水近4000件龙泉青瓷,对研究南宋时期的龙泉窑提供了实物依据。
明代龙泉窑
明代龙泉窑主要以民窑为主,器物制作粗糙,胎体厚重,胎质粗糙,釉面薄而干燥,不匀,釉色以青黄为主,器形有碗、杯等日用器皿,此外还有炉、洗、瓶等。装饰有划花、刻花、印花、贴花、镂空等装饰手法。明代龙泉青瓷除国内使用外,还大量外销日本、东南亚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