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花丝掐的珐琅吗?

宓志童宓志童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掐丝珐琅在清初叫“洋铜器”,是外国传教士进贡的。清世祖喜爱“洋铜器”,命内务府造办处仿制。造办处珐琅作正式建立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清廷不仅仿制,还进行了创新,创造出以金丝工打造图案并在图案衬底上涂搪彩釉,即景泰蓝的制作方法。宫中铜胎掐丝珐琅器,在乾隆时期(1773一1795年)达到顶峰。由于宫廷珐琅制作的需要。当时,北京民间出现了“造办处行活,内廷挑活”。内务府承做珐琅器的户有三家。景泰蓝在清初制作,主要为了满足清宫的需要。

从清初至嘉庆道光年间,制作的器物主要有炉、瓶、盒、盘洗等。造型多样,图案极为丰富,主要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动物、缠枝花卉、吉祥杂宝等。乾隆十年,清高宗敕造金胎、银胎珐琅,用于制作供奉于清宫大典之用的佛像和陈设器物,制作水准之高,是清宫金胎、银胎珐琅的代表作。乾隆时的掐丝珐琅工艺水平达到了巅峰。装饰图案繁缛,色彩鲜艳,磨工精细。到了清末,由于国势衰微,制作的景泰蓝种类、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下降。内廷用器的制作,完全依照旧式,缺乏创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