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胎绿釉清代有吗?

席涟漪席涟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绞胎制瓷始于唐、盛于宋,至元代停止生产达数百年。清末民初,绞胎瓷又在柴氏家族继承和发展,以河南禹州神垕为中心,东起郑州,西至西安,南达汉中小河沟,北至河北曲阳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做“绞胎”。他们采用高岭土做胎,根据需要配置不同颜色的泥,用手工将不同颜色的泥绞在一起制成坯胎,再施化妆土,表面罩以透明釉烧制。所烧器物有碗、盘、碟、瓶、罐等,胎体厚重,釉色暗青,工艺精美,远超唐代绞胎。

绿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唐、辽、宋、金、元等各个时期都有烧造,色调不一,浅淡者为嫩绿色。明代以前的绿釉都施在高温烧过的陶胎上,烧成温度约800℃左右。明代永乐始,绿釉多施于白釉瓷胎上,因系低温烧成,釉面缺乏硬度、透明度和玻璃感,往往出现鱼子纹、橘皮纹等。颜色有深绿、浅绿等。康熙绿釉出现新品种:瓜皮绿、朗窑绿、洒蓝绿釉等,釉质、色调均有较高水平。瓜皮绿多饰以浅褐色开片纹;洒蓝绿釉则是洒蓝与绿釉相互浸润而成;兰窑绿可与宜钧相媲美,娇艳明丽,绿中略泛橘红,是用氧化铜作着色剂于 1200℃以上的温度一次烧成的高温绿釉。有的绿釉上罩以透明釉,有的绿釉则是透明釉中渗入铜元素自然呈现出来,与釉上绿彩相比,色调鲜亮,富有玻璃感。

由于绞胎瓷生产工序复杂,产量低、成本高,20世纪50年代末停产。1974年,在国家文物局重视下,绞胎瓷由禹县赵志忠、卢广东、康书源等人进行研究和攻关,成功恢复了绞胎瓷的生产。经过20多年的努力,制作工艺日渐精细,品种丰富多彩,曾有国瓷绞胎在河南之说,赵志忠也成为绞胎瓷艺术第一人。1986 年,又解决了绞胎瓷施釉烧不成器的世界难题,首创绞胎釉,使绞胎瓷烧成的器皿,不仅经久耐用,而且图案更鲜艳,更美观,更增加了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绞胎绿釉,釉色深沉,绿意盎然,图案生动有趣,器皿高贵典雅,具有浓郁的东方艺术风采。赵志忠大师制作的绞胎釉,集钧瓷的开片和绞胎的纹饰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装饰风格和工艺特色,丰富了绞胎瓷的艺术表现力,拓宽了绞胎釉的适温界限,为绞胎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绞胎绿釉瓶瓶高40cm,瓶颈、瓶肩、瓶腹各有装饰花纹。瓶腹部的山峰状图案是绞胎瓷大师赵志忠独创,取材于嵩山风景区的景色,象征着根基深厚、稳重豪放,象征着人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般纯洁、善良、高雅,象征着人的事业和生活蒸蒸日上、前途无量。瓶颈部分是赵志忠大师的另一佳作:浪花图案,它取材于黄河的波涛浪花,象征着人的事业和生活如一泻千里、势不可挡。

现代的绞胎作品多以“器”为主,装饰花纹有菊花状、羽毛状、山峰状、浪花状等,有瓶、罐、盘、洗及现代工艺美术品等品类,造型端庄古朴,自然大方,工艺精湛,别具风格,被称为新绞胎瓷。特别是绞胎釉瓶,构思新颖,古朴典雅,庄重大方,工艺精湛,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收藏和艺术鉴赏价值。绞胎瓷既集奇、巧、真、美的工艺技法于一身,又体现着东方艺术风采的神秘感和高品位的装饰价值。因此,既适合陈设,又适于收藏;既可赏评把玩、案头清供,又是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完美结合的馈赠佳品,必将受到有识者的青睐。

绞胎瓷具有独特的表现技法和审美价值。随着收藏者的不断增多,收藏价值也不断攀升,升值前景十分看好。1998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