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佛造像有多少种?

童思宁童思宁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般来讲清代(1645~1911年)所造的佛像,风格特征与明代十分相似,在某些方面还可以看作是晚明风格的继续和发展。由于清王朝是由满族入关建立起来的,统治阶级多信萨满教,对佛教并未十分推崇。因而,清初的佛教造像无论在造型还是做工上都较宋、元、明时期有所逊色。在存世清铜佛像中,绝大多数为藏式风格造像,汉式风格的十分鲜见。

藏传佛教造像自清顺治(1644~1661年)朝至乾隆(1736~1795年)朝十分兴盛,其原因是顺治和康熙皇帝的多次召见达赖和班禅等藏族上层人物以及乾隆皇帝派军平定达旺叛乱巩固西藏政局。这些重要事件使清政府和藏族地区的关系日趋密切,清中央政府对藏传佛教日益重视和推崇,上层统治阶级对藏传佛教的信仰更为普遍,从而带动了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发展,藏传佛教造像也随之空前兴盛。清初藏传佛教造像主要在清宫内铸造,乾隆以后主要在雍和宫铸造。同时,随着清代驻防军队、移民的增加,内地信仰藏传佛教的人口也不断增加,因而在京外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藏传佛教造像的铸造场。这时期藏传佛教造像的铸造工艺是先翻制泥模,再填充石英砂,之后进行浇铸,用铜一般为紫铜和黄铜两种。造像完成后,在鎏金之前还要进行打磨和錾刻。清一代藏传佛教造像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康熙之前的藏传佛教造像面相略显清秀,五官比较舒展,头发如波浪状,衣纹排列整齐较有规律;康熙朝所铸造像脸型变方,面相略显呆板,眉眼间距变近,五官较趋紧凑;雍正朝造像面部大多为方形,眉眼间距明显变近,嘴唇略小,头发的波浪纹变紧、变细,衣纹变浅,并且更加有规律;乾隆朝造像面相大多为方形,面部五官已成定式,眉眼间距较近,嘴唇较小,前额略高,身体稍瘦,衣纹浅而有规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