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什么时候有成对的瓷瓶?
成对的瓷器在清代比较常见,尤其是雍正、乾隆时期,如雍正时期的粉彩牡丹纹如意绶带瓶、乾隆款仿官釉贯耳弦纹瓶等都是成对出现的。明代以前由于瓷器主要是实用器和明以前的宫廷用瓷制度,没有发现有成对的瓷瓶。成对的瓷瓶从清代早期开始出现,早期的成对瓷瓶如康熙款青花黄龙瓶等,与后期的成对瓷器相比器形比较简朴,色彩单一。清代中期的成对瓷瓶制作工艺达到了鼎盛期,如雍正粉彩折枝花果纹天球瓶、乾隆粉彩折枝花纹海棠尊等都制作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清代官窑中,尤其是雍正、乾隆时期,成对的瓷瓶比较多。这一方面是因为,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的宫廷用瓷都要分批送交内务府造办处审查,审查时要严格按督陶官唐英《陶冶图说》的标准执行,烧成以后,不合标准的瓷器全部敲碎,深埋销毁。成对的瓷瓶在制作的时候要完全一样,因此制作的坯体要达到同样的标准,烧制时要放在相同的窑位,由此,烧制成本较高。为了烧制一对完全一样的瓷瓶就要烧制十几对甚至几十对,从中挑选一对。另一方选面,在官窑中成对的瓷瓶大多装饰在宫廷重要建筑和重要位置上,成对使用,比较庄重。如颐和园乐寿堂和长廊上陈设有许多成对的瓷瓶。到了清代晚期,清朝国力逐渐衰败,社会动荡,民窑、官窑的瓷瓶制作都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官窑的瓷瓶制作数量急剧减少,质量也大大不能和中期的瓷瓶相提并论。从清晚期传世的瓷瓶看,瓷瓶的器形和中期的瓷瓶基本相同,但制作粗糙,成对的瓷瓶也极少。
由于成对的瓷瓶制作要求极高,烧制时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因此,清中期的成对瓷瓶流传到现在的极少,非常稀少,存世量非常低,其珍贵性超过了清代的成化斗彩瓷器,价值也非常高,是清瓷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