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潮汕民间小子有哪些盘?

冀焱望冀焱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清朝的潮汕乡村,凡是较富裕的家庭,都有在乡间置备“小子盘”的习俗。这是用以接济那些贫穷人家、年过半百而膝下犹虚的人们的一种善举。这既有行善积德之意,也有望多添人丁的企盼。潮汕人把生男孩叫“盘喜”,所以又俗称接“儿子盘”、“人丁盘”。至于“小子”一词,过去潮人对男孩儿有“小子”、“阿哥”的称谓。潮剧《柴房会》里就唱道:“自恨爹娘死得早,教我哥嫂受辛劳。哥嫂抚养恩情重,万水千山不敢忘。”这个“哥”字,就指的就是自己的亲兄弟或堂兄弟。至于“嫂嫂”、“嫂头”,则指称弟媳。

过去的潮汕地区,流行的是“换子不换妻”的封建陋习,所以一般很少有寡妇或少妇改嫁的,而孤寡老人、鳏夫无妻,老年无后的也大有人在。这些人,往往过着生活艰难,衣食无靠的日子。潮汕人民有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大户人家往往置备有“小子盘”,凡是本乡或外地有贫苦人家,将婴儿出卖的,就用“盘仔银”作为买价。然后把被买来的婴儿抚养成人,但不能给买断。凡是接了“人丁盘”的人家,往往对盘子、盘银子和今后接生儿子后的归属等事宜作了规定和协定,双方在“约单”上画押立据。如潮安“乌洋苏氏宗祠”里就藏有清道光十年“养儿约单”。

据1992年《潮安县志·社会志》中记述:“旧俗,农村婴儿出卖的很多,接去人家,养而不买,称人丁、盘仔。如养子夭亡,要退回一部分补偿金或再补一个。如出嫁或不承继本家,要退还全部养金。出卖者,需留一条‘红头绳’作记号。”由此看来,古代潮人“寄名”和“换名”的旧俗也有其产生的根源。

潮汕农村的“小子盘”,旧时的潮俗书里很少记述。这不仅说明了古代潮汕地区人口繁衍旺盛、人口众多,同时也显示了古代潮人乐善好施的美德以及人口的不断迁入的现象。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