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绞胎琉璃有出土的吗?
绞胎的陶瓷工艺在古代文献中被称为“透花瓷”,是一种在胎体中融入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泥料,然后相互绞揉挤压,使截面的花纹呈现出自然美观的纹饰造型。然后剔掉外层不需显露的瓷土,再在露出彩纹的表层施透明釉烧制而成。
历史上采用绞胎装饰工艺制作的陶瓷器,多见于唐宋时代的生产窑口,如洛阳窑、巩县窑、淄博窑、四川邛窑等。
绞胎琉璃在清代生产制作的琉璃器中较为罕见。清代宫廷在制作的玻璃器中,也有纹饰造型与绞胎器相似的品种,但制作工艺与胎体的质地效果与瓷质绞胎有很大区别,一般不用绞胎玻璃称呼。
单从传世品看清代官窑瓷基本没有制作绞胎器物,绞胎器在清代是否做过,从目前全国琉璃产窑的清理发掘中,在清代窑址中也未发现绞胎琉璃器残片,绞胎工艺在清代仅保留少量制作在清代中晚期的卵石釉瓷器中。所以,清代也生产绞胎琉璃的论断难以成立,这件瓷质的绞胎笔筒从年代上看应为晚唐五代时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