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窑瓷器有落款吗?
窑口不同,款识自然也不同,但是,也有的民窑瓷器上也落官窑款或年款。这种落款方式从明代成化年间就开始出现,一直到清代光绪年间都时有出现,而且清代要比明代多。清康雍乾时期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禁海迁界之后,很多靠海外贸易为生的民窑瓷业失去了销路,致使民间瓷窑大多关闭停烧,从而出现了官窑瓷器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缓和这种矛盾,当时清政府就默许某些瓷窑民窑为宫廷代烧瓷器,代烧时落上宫样款,以满足宫廷的需要。因此,我们经常能见到署款为“大明成化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大清雍正年制”等年款的仿品。
有的古窑址遗存中还能找到官窑落款的残器,虽然我们手中没有这些遗存作对照,但只要大家多观察、多比较、多积累经验还是可以鉴别出来的。一般说来,官窑款书写规范、清晰,而民窑款书写草率、笔力软弱。
民窑仿制宫廷御用款式,是中国陶瓷发展的一大特色,尤其是明清时期达到高峰,这与制瓷工匠的审美情趣及追求艺术完美的传统观念等因素有关。所以明清两代不少民窑产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尤其是装饰艺术并不逊于官窑器。有的民窑青花瓷落“大明成化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款,我们称它为官仿民款或者官搭民烧,这种落款的瓷器鉴定较为困难,一定要多看实物标本才能逐步认识。
有的清代民窑青花瓷上落“宣德年制”、“成化年制”等款,这样的器物比较容易鉴别,主要从胎釉和青料上着手,明清时期的瓷器青料发色、胎质和釉面相互之间差异还是很大的。
还有一种款也是较为常见的,就是一些吉祥文字。如“福”、“寿”、“囍”、“长命富贵”、“万福攸同”、“吉庆有余”、“连生贵子”等吉祥文字常见于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