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瓷器底足?

皇甫俶燕皇甫俶燕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有“瓷”之家的人,对瓷器底足的称呼有很多种:圈足、缩釉、露胎、包浆、火石红等等。不过不管你叫惯了那个,该注意的还是要注意到。因为底足是判断一件器物真伪的重要依据。

一、圈足

新仿器物的圈足无论什么方法制作,往往一次成型,或者借助工具一次成型,足沿整齐划一,宽窄一致,厚薄均匀,给人以“做作”之感。而器物圈足的工艺水平也是由明入清不断发展的,如永乐、宣德瓷器的圈足,以圆润、规整、浅窄著称,尤其民窑器,由于圈足浅窄,出现了“底足内墙外斜”现象,后仿者难以仿制得出神入化,仿品的胎体要么太白太细,要么砂粒太多,显得后缩。

成化朝圈足细巧玲珑,很多器物圈足浅而薄,以至有的器物圈足肉(圈足的底面),呈现里小外大的“泥鳅背”状,给人以稚气感,康熙朝瓷器的圈足,与康乾之前的所有朝代相比,其特点是厚、大,往往给人以“重手”之感。

康熙中晚期,尤其是康熙晚期的很多器物,由于胎体厚实,底足往往处理也较厚实,并且圈足内墙较内锥,呈现出“内墙厚于外墙、外墙低于内墙、内外衔接垂直”的特征,清乾隆之后的圈足向细巧玲珑发展,嘉道时出现了“螺蛳墙”,清末民初很多器物又回归康熙朝器的“样式(厚圈足)”,因此做旧“康熙款器”较为普遍,鉴定时需格外谨慎。

明初瓷底很厚(大器除外),而且外延宽,呈“外倾”,近底部内裹。因为胎体厚,所以底足较宽,厚薄均匀,器底平,不上釉,呈深浅不一的蛋青色,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密集的酥胎小坑点。有的器物底部外缘旋削刀痕较深,刀痕内聚集有沙粒。

永乐器胎细而薄,胎体迎光而透,底足多施釉,器无款者,一般在足墙施釉,器有款者,一般在足墙和足底全施釉,无釉者多为红釉器,无釉而有款者极为罕见。

永乐器足墙多呈“泥鳅背”状,足内墙及外墙均薄,外墙低于内墙,并且呈斜削状,后仿者往往外墙低于内墙且内外墙“一样厚”,这是制作时工具不同的原因。宣德器足边一般施釉,无釉者外口沿有一圈涩胎与釉面之间呈波浪状分界。足墙内一般有釉(很多呈青色)或全部露胎,呈红黄色(俗称火石红)。

宣德有款器足底多为宽圈足,施釉、有款。圈足的处理有三种形式:“1、宽厚的浅圈足,足沿处理十分工整,圈足外墙内敛,足沿较宽但薄而整齐,足内墙较外口内敛,有的足内墙呈里小外大的“泥鳅背”状,这是由于永乐、宣德时期胎体厚重,底足处理也自然趋厚,加上永乐、宣德时期圈足不刮釉,因此工匠们在处理圈足时要露出白胎,必然要从外墙开始斜削入里,故内口墙较内锥,而外口墙低于内口墙(或内墙)。这样的圈足给人以“憨厚、稚气”之感;

2、厚墙宽底足,外墙低于内墙,内墙多呈梯形,内、外墙交接处呈窄而薄的带棱圈足沿,给人以‘敦厚’之感。修足规整,棱角分明;有些足虽然外墙较高,内墙、外墙几乎相同,甚至内墙低于外墙,但足沿同样窄而薄,给人以敦实、稳重的感觉;

宣德后,尤其是成化之后,由于胎体逐渐变轻,“泥鳅背”现象在足沿不出现或极少见。“成化、正德时期”,底足开始变得纤细,由于胎体逐渐轻薄,圈足也变得很小,给人以“秀气”之感,有的器物圈足浅到露胎的程度。

成化时期出现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