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主要分为哪几种?
青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在商周时期,中国先民就烧制出了原始青瓷,到了东汉时期,随着烧瓷工艺的日趋熟练,我国南方地区成功烧出了真正的瓷器。六朝时期,南方产瓷区形成了以浙江德清为中心的瓷窑体系,生产规模和技艺都大为提高。到了唐代,制瓷业空前兴旺发达,浙江越窑的青瓷无论是在产量还是质量上都在全国首屈一指,青瓷中的精品---越器,是瓷中珍品,堪称瓷器之王。越器胎质细腻,釉色晶莹,如冰似玉,给人以清新脱俗的美感,当时人称赞它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清风媚绿云”。
白瓷与青瓷同时产生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北朝时期,北方白瓷刚刚出现,受到时代工艺水平的限制,釉色普遍还不是很白,而到了隋代,由于制瓷工匠掌握了淘洗制胎和釉料的提纯技术,制出的白瓷胎体洁白,釉色纯正,代表了当时白瓷的最高水平。
白瓷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发展成了彩瓷。从白瓷上绘以单色绿彩或者褐彩开始,逐步发展到在白瓷上以多色彩绘,从而出现了“釉下彩”。后来工匠们又发明了“釉上彩”,即将各种色彩施于釉后瓷面上,烧成各有特色的彩瓷。如到了元代,工匠们又成功烧制出了著名的青花瓷和釉里红;明代,又有五彩瓷、三彩釉的生产;清初时在五彩基础上又创制出更为细腻、浓重、稳定的珐琅彩和粉彩。到了清末,中国传统的彩瓷技艺臻于完美,制作工艺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尤其是清康、雍、乾三代烧制的彩瓷,更是精美绝伦,堪称历代彩瓷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