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寿字大瓷钟做什么用的?

成舒茵成舒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代寿字大瓷钟,民间又称打钟、餐钟、饭钟,是清末民初时北方地区的乡村富庶家庭用来召集家人开饭的实用器物。有的地方也有做成硕大的瓷缸、瓷瓮的。一般打钟有大、中、小3个不等规格,大者高50至60厘米,长60至80厘米,其体积与一岁幼儿相仿,置于窑坎上。

瓷钟一般是青花瓷,长方形,造型酷似一“寿”字,两旁有耳。打钟的瓷土是高岭土,其表面有一层釉,钟声十分清脆,数里外清晰可闻,起到召集人的作用。瓷钟上以青花绘有花鸟、鱼虫、山水、走兽、八仙、寿星、“福禄寿”三星、历史故事及各种吉祥图案等,并衬以“寿”字纹饰,整个造型古朴典雅,精美绚丽、多姿多彩,不愧为收藏珍品。

打钟大多是官窑生产的,清朝末年战乱频繁,官窑停烧,民间便有少量民窑出产的瓷钟。清末时,陕西泾阳、三原等地有专门的瓷窑专门烧制民间饭钟,故陕西的饭钟数量较多而且较有名气。

陕西各地还有“三台老罐”,也是当地民间的“大钟”,与“寿字钟”同时共存,其形制呈方形,三足。当地民间制作的铁钟、瓦钟、木钟、柳筐制作的“筐筐钟”,也与“寿字钟”并存,用于吃饭通知。

旧时,在乡村里有瓷钟之家多为殷实富足家庭,吃饭皆大鱼大肉,故有“有金钟,吃不穷,金钟响,吃鱼羊”“有钟敲钟,无钟跺跺坑”“吃饭了,打钟了,过来吃了”等俗语。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