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纹的瓷器?

池逦芸池逦芸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从中国陶瓷史上考察,汉代已经有模印贴花纹饰装饰于陶瓷釉色上,东晋南朝时期,陶瓷釉色上时有联珠纹出现。

特别是南朝宋永初年间,湘东王萧统镇荆州,吸收巴蜀彩绘艺术装饰于陶瓷釉色上,在长江中游地区制作青瓷莲花尊等高足造型的器物,其上印贴莲花、宝相花及联珠纹图案。其器物流布荆楚,江南地区亦有流行。

到隋朝初年,这种莲瓣纹在陶瓷釉色上更为普遍出现,高足造型的莲花瓷尊,内釉外褐彩,器肩釉色上施以数层联珠纹,联珠纹内印贴莲花或忍冬纹图案。

莲花,是佛国语中的“华”。莲花在淤泥中孕育、出生、生长、花开,象征佛国净土“花严世界”中的“圣花”,有无染无着的品性,为佛教所采用。如佛经上说,佛在世示教时,端坐在莲花台上说法,因此将佛称“莲华藏世界安乐国土”,以莲花象征佛道,为佛家所特别重视。

佛经又记载,青色莲花为菩萨所居,黄色莲花如来所登,红色莲花为阿罗汉所坐,白色莲花为六波罗蜜所坐。所以佛教盛行后,用装饰莲花、莲瓣图案和莲纹器,来表示信奉佛道。因此,莲纹或莲瓣纹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佛教徒的增加,而逐步盛行的。

但莲花在汉代本为“不淤不浊”、“延年益寿”、“长生不死”的美好之花。东汉时期,道教盛行。《楚辞》“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帝子湘灵神游北渚”之词。《楚辞》以“湘灵”代表道教之神,以“洞庭”、“北渚”为“湘灵”之所居。

“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思公子”也是思湘君、湘夫人,是《楚辞》对“湘江水神”的爱慕之情,是神仙信仰和对永生的追求。特别是东晋南北朝时期,信奉道教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信之弥笃,服之弥宏。”(《抱朴子》)道教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因此,这时期的陶、瓷器上流行莲花纹,不仅与佛教有关,也与当时道教盛行有关系。

如长沙东吴墓出土的青釉四系罐,肩部饰有周圈六朵莲花图案,长沙晋墓出土的青瓷碗,其内圈刻莲瓣纹。到西晋永嘉年间五胡乱华,北方出现大动乱,中原世家大族、知识分子、手工业者、商人、工匠大量南徙,到长江中游、下游地区。

这时,莲瓣纹饰,除在陶瓷釉色上作装饰外,还流行于建筑构件的装饰上。如长沙晋墓出土的辟邪,其头上、身上皆饰联珠纹或莲瓣纹图案。晋永嘉年间,北方士族南迁后,南朝宋建都建康,梁代建都健康,陈代亦建都健康。到五代十国,吴、南唐亦建都健康,先后历时四百年.

所以,南京健康地区流行莲花纹、莲瓣纹特别普遍,建筑构件、石刻装饰、陶瓷釉色上,以至铜镜、铁镜上,几乎到处可见。特别是梁、陈时期,青瓷莲花尊的制作、装饰达到极致。这与当时健康地区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有密切关系。

同时,与建康地区当时是全国佛教文化中心也有重要关系。莲瓣纹除了青瓷莲花尊上饰满莲瓣纹、联珠纹外,青瓷四系罐、青瓷碗、青瓷碟、青瓷托盘等器物上亦常用莲瓣纹和联珠纹作装饰。

到南北朝末,莲花纹有“倒莲”现象,出现由莲瓣纹向卷叶纹渐变的形态,这种造型的器物,还继续流行于南北朝隋代,成为隋朝的早期制品。

特别是长沙隋墓,除出土高足莲瓣纹或莲瓣纹图案装饰外,还出土了小口短颈四系盘口瓶,其肩部饰周圈莲瓣纹。又出土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