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底部是什么字体?
瓷器底部的字是釉料彩料书写的题识,也称款识,是表明帝王年号、臣民名字、窑坊店号的文字。始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款识多写于器物的底部或顶部,也有写在腹部、把手上或器里。按款识的方法分有刻、划、印、铸、写、剔、戳等几种。
清三代的康熙、雍正、乾隆是陶瓷史上的顶峰时期,所产的御用瓷器都是不计成本精工细作而成。在那个时代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和管理,一切都要靠手工,而且御用瓷器是不允许有低级错误(这里指落款的错误)出现的,所有有低级错误的产品都当场销毁,因此康、雍、乾三代有错误款的瓷器流传于世的极少。
而在康、雍、乾三代的御用瓷器上还有另外一类款,我们称之为写款或稿款。这类款字写得非常随意、潦草,没有像官款那样端正、挺拔。以前有人认为这类款是皇帝御笔亲题的落款,还有的认为是督窑官的落款,其实都不是。这类款识的由来是这样的:在清代的御窑厂里,有专人书写落款,这些人的书法一般都很好,而且要经过严格挑选的。
在落款时,他们不是直接在上釉前的素底上书写,而是先要在一张宣纸上书写一行款字并包上墨纸,然后在素器的底部进行拍印,印好款字的器物上釉后(或直接上低温彩后)由画师进行绘画装饰,最后入窑烧成。因为在制作时要按制作日期和先后进行,而有时写款和画师不在同一批,所以要提前在素器上写好款字。一般写款师傅为了区别已写款字的器物和没写款字的器物,在写款字时会写几遍,最后在选择其中最满意的一行进行拍印。
在拍印时为防止其它行的款字走样,还要用浓墨进行复盖,因此在成器上有的款字是双重或多重的。因为写款师傅要进行反复书写,所以这类款写得一般都很随意、潦草,这也就是我们看到稿款和写款的原因,其实这类款字就是俗称的官窑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