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瓷器如何鉴定?
北宋时期官窑林立,虽然都采用了“贡御”制度,但不同窑口的瓷器还是各有意趣。官窑瓷器的存世量都极少,存世的汝窑瓷器更仅有几十件,流传到民间的几乎没有。瓷器传世品大多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以及国外的著名收藏馆和一些私人收藏家手中,因此它一直是古陶瓷收藏家和研究者梦想获得和企盼一睹芳容的陶瓷极品。
北宋时期在都城东京和临近州、县设立有许多官办和民办的瓷器烧造窑场。这些窑场各有各的特色产品、烧造工艺和窑口特征,这些特征的差别主要反映在造型风格、装饰手法、釉色特征、胎土特征和窑场落款等方面。这些差别是一直是鉴定古陶瓷的重要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断代和断窑口价值。因此,在鉴定中认识和把握一个窑场的瓷品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烧造阶段的艺术风格和工艺特征,既是鉴定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鉴定的关键技术所在。
目前流传于世的汝窑瓷器多为花盆、弦纹樽、瓶、洗、盘、碟、盏托、碗、炉、尊等薄胎薄釉类宫廷陈设用器和部分生活用器。据我们多年来的鉴定经验和多次目睹这些真品,再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有关汝窑瓷品研究等论著,我们认为北宋汝窑的真品瓷品总体上有以下的艺术风格和工艺特征:
造型特点:仿古而创新,追求简约、典雅之艺韵。北宋徽宗执政时,北宋皇室倡导一种讲究简约、典雅的文人艺韵审美思想,徽宗本人更是以艺术形式表现道教思想的专家。他命掌管窑务的大臣,照着自己画稿上的图案与纹饰烧制瓷器。这时烧制出来的瓷器,无论从釉料、土质还是造型、图案上,都可称得上出神入化,鬼斧神工。同时他们还按“成化仿古”的思想仿造了周、汉、唐、宋等历代宫中的祭器和玩器,追求一种简约、典雅、肃穆、庄重、高贵的品位和韵致。因此,北宋官、哥窑及汝窑瓷器造型与釉色的总体特点是仿古而非复古,既简约、典雅而不失“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勿安排”的“道家”审美精神之大趣,且又有创新,形成了独具北宋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
釉色特点:淡天青、月白二色,淡青中闪现粉红之肌理,月白中隐约油滴之流纹。汝窑瓷品的天青釉色淡天青,有鸭蛋青、粉青、豆青、芝麻青等色,在淡淡粉青底色上闪现着“卵白”、“鱼肚白”、“虾青”、“甘蔗青”等色和淡淡的红晕、黄晕等粉嫩的色调,给人以“雨过天晴”、“蔚蓝色的天空随着气候变化产生出不同的色调般”那样的美感。哥釉瓷品的月白釉色,釉汁垂流,釉面有冰裂状纹开片,淡雅别致。
胎土特点:洁白坚细、如“定粉”,足底土微黄。其洁白坚细的程度如同北方粉条中的“定粉”。北宋官、哥和汝窑瓷品的足底为垫烧,由于没有施釉,露胎处的土色呈粉白色,稍显粗松,而足墙和器身的接胎处多见有釉滴痕,而且其瓷品的口沿和施釉裹足的底部釉汁聚集处的釉色会稍比其他处偏深,足底部分常常有釉汁垂流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