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瓷器的胎?
胎,陶瓷专业术语,构成陶瓷器物的器身正中坚硬的中心部分,亦称“骨”、“肉”。制坯时,先将成型的泥坯置于太阳下晾晒,待其干燥后在上釉前,用釉或色料(紫金釉、乌金釉除外)所涂的薄薄一层釉,这层釉便于施釉均匀; 且可防止下层素烧坯吸上层釉,影响上釉质量。有的器物不用草皮釉,而直接上釉。胎体的薄厚,往往影响着釉层的厚薄、色泽和瓷化程度。胎是构成器物的本体,一般比较坚硬、厚实。胎的制作有配土、练泥、陈腐、揉泥、澄泥等多个工序。
由于胎泥的成分和制作工艺不同,烧成后,胎质和颜色也不一样。各时代的胎质和颜色有着各自的特点,也是鉴定古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从胎质上来说,有麻胎、黑胎、白胎、灰白胎、灰青胎、影青胎等,并有坚硬和疏松的区别。从颜色上来说,有红(砖红、红褐)、黑、紫、青、灰白和白等色。胎色的差别,主要是烧成温度和窑内气氛决定的。同一种胎土,经还原焰烧成多为青色,氧化焰烧成多呈红、褐色。温度低,器物的火候就达不到,胎色多偏暗,甚至呈灰黑色,器身也较易变形和开裂。当温度达到适当的范围时,器物的胎色和釉色都能烧制得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