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胎质是什么?

危露涵危露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代瓷器的胎质基本上是以高岭土作胎,经过粉碎,淘洗、沉淀、除杂、陈腐、练泥、拉坯、晾干、修胚等一系列工序后烧成。由于各时代、各窑口的制瓷原料来源及其制胎工艺的差异,致使各个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胎质存在着一定的时代特征与产地特点。胎质、釉汁、纹饰以及造型是鉴定古瓷真伪的首要依据。

宋代是历史上瓷器发展的繁荣时期,宋瓷胎质有如下特点:

汝官瓷器的胎质用粘土、长石、方解石、高岭土等原料配成。胎质细洁、较薄也有厚胎的,呈香灰色或香沙色。因铁还原的缘故而略显淡黑,露胎处呈香灰色,迎光透视,胎色粉红。

北宋耀州窑瓷器的胎质坚细,胎色以灰为主,较薄、器型较灵巧。金、元时期的耀州窑胎质不如北宋时的坚细,胎色以浅灰为主,也有灰色、褐灰色的,并且有厚重感;尤其大件器物,多分段粘接成型,胎接痕十分明显。

宋代磁州窑民窑瓷器的胎质都普遍粗松,呈浅褐色或灰褐色。施釉较薄,釉面以黄褐为主,也有米黄、黑褐色的,不施釉的底、足及器把处均呈现浅褐色。

宋代龙泉窑瓷器的胎质以灰或淡灰色为主,早期因胎铁含量高,故色偏深、也有白胎的。器物普遍较薄、有较强的透光度、器底釉薄处多可见朱砂色的 “火石红”。

南宋哥窑瓷器的胎质有浅灰和深灰色的两种。

定窑瓷器的胎质主要为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黄、浅褐色,早期胎质呈粉白色,较为坚致,晚期胎质呈黄白色或灰白色,胎质较松。露胎处有酱色或褐色垫烧痕。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