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几家官窑瓷器?

贺冠涛贺冠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官方经营的窑厂

1、风凰窑

明嘉靖四十年(1561),醴陵县令蔡必登捐俸助资,修水涧,筑坝堰,建立官家作坊。作坊内“设陶埏、织造、榨油、制酱油酱菜、酿酒、碾米”等。其中“陶埏”就是制作瓷器、陶器的场部,专造砖坯,为佛寺民房烧制砖瓦,该作坊俗称“凤凰窑”,位于今醴陵市区栗山(原凤凰山)下。

2、红仑窑

清乾隆元年(1736年),醴陵绅士颜昌歧在江西当差,学得制釉和烧制粗瓷的工艺,乾隆七年(1742年),颜昌歧在离城西北七里的红仑建起醴陵第一座用匣钵垫烧的砖砌龙窑,窑长15丈,宽尺余,专烧日用粗瓷碗碟。颜昌歧死后,瓷窑为陶生桂所承袭,陶又传给其子陶礼阶,陶礼阶传给徐应南。徐应南在陶窑的旧址上,新筑起一条窑长23丈,宽二尺的青砖倒焰窑,该窑所烧成的产品,质地坚密,釉色青亮,被称为“红仑细瓷”。窑厂名为:“红仑窑”,红仑窑前后历时150余年。窑址现已平去,辟建为醴陵市红仑汽车运输总公司。

军政府开办的窑厂

3、群力窑(公家窑)

辛亥革命后,军政府总理谭延闿认为:醴陵盛产优良的制瓷原料高岭土、煤炭,水陆交通方便,可发展烧造瓷器。1914年5月(民国四年),谭延闿命张华斌、杨金泰等,在醴陵西山建窑厂一所,派督军署经理徐汝济主理其事,聘请江西技师,在醴陵首创细瓷。张华斌等三人将自家田产500亩连同集资3万余元,作为建厂资本。在西山脚下,建立一座长24丈,宽二尺的倒焰式的平焰窑。因“公家经营”,也称“公家窑”;又因建窑时,工人及附近山民自愿出义务工者甚众,且军政府在建窑时,有军队帮忙,因此更通称“群力窑”。1926年,窑厂经营不善,被李丽庄和赵醒吾买下合营。改为股份制,仍称群力窑。1929年,李、赵二家分厂,赵醒吾所分的一半仍称群力窑,李丽庄所分的一半,改名丽庄窑。

4、利汝窑

1916年,湘军将领周昭安,在醴陵西山群力窑斜对面(西山东麓),与群力窑相距约70米处,兴建一座窑长25丈,宽二尺的平焰式倒焰窑,窑建成后,从群力窑挖来熟土,制陶器,因熟土中含有红色粘土,陶器制品烧成后呈砖红色,故命名为“利汝窑”。利汝窑所创烧的砖红色陶器,瓷胎坚密,砖红色明亮,制品有盆、缸、壶、盘等,除供应本地外,远销越南、缅甸等南洋各国,深受民众喜欢。1929年利汝窑被赵丽庄、邓筱山、易焕章等人合买,邓筱山、易焕章二人把利汝窑合并入群力窑。赵丽庄将利汝窑中残余的设备及技术工人,合并入新创办的丽庄窑,利汝窑的窑炉被易焕章拆去改建民居(今西山下邓家祖屋)。

地方官商合办的窑厂

5、昌明瓷厂

昌明瓷厂是由熊德泰等筹款兴办的商办窑厂。1914年,熊德泰等在醴陵西山兴建昌明瓷厂,由熊德泰任经理。昌明瓷厂与群力窑、利汝窑相距不过百余米,1915年投产。昌明瓷厂初建时,为适应市场需要,仍烧制黑釉碗碟(俗称墨瓷)。昌明瓷厂创办两年后,谭延闿到醴陵考察,认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