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发展历史瓷器是什么?
瓷器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与陶器有着渊源的关系。远古时代,人们首先使用泥土作成器皿,利用它的不透水性来贮存食物和液体,这就是原始的陶器。尽管原始的陶器种类繁多、造型美观、色泽富丽,但渗水率大、质地松脆、容易破烂,人们便自然地寻求改进。比如,降低烧成温度,增加坯体致密度,提高施加在陶器表面的釉料的熔融温度,使釉料在瓷化过程中更牢固地与胎体结合,提高坯体质量。
到了商朝后期,开始出现了原始的青瓷,即初期的瓷器。它的特征是:坯体结合紧密,“敲击声响,吸水性弱,表面施有高温釉”(《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业卷》)。这与后来的瓷器仍有明显差距。与原始青瓷相联系的另一类陶器称为硬陶,它也是为取代普通陶器而发展起来的。它的成型和装饰技术与原始青瓷很接近,主要以烧成温度升高来加强坯体密度,但不施釉。
硬陶经过施釉,进一步提高坯体质量,成为釉陶,它是从原始青瓷分化出来的一类产品,在秦汉——南北朝时期很流行,其盛行时间远超后来发展的瓷器,工艺也达到了相当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