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器有哪些?
早在蒙元时代未兴之先,华北一带早为蒙古各部统治。1213年,金朝放弃中都,大批民众南移,而以制瓷手艺迁至河南,与当地能工巧匠结合,为元代河南钧、汝两窑的恢复创造条件。河北、山西一带,还流行一种黑釉剔花装饰的瓷器,这是从北方剔花定窑和磁州窑传统脱胎出来的,也是元代北方一个特殊品种。元代的官民瓷场,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南北各地也有很大发展。北方有华北和山西的钧、汝、磁、定窑,山东淄博窑,陕西耀州窑,南方有浙江龙泉和金华武义铁店窑,福建德化、山西元代瓷器、浙江温州等地的青白瓷窑,广东潮州窑,云南建水窑和广西北流窑等。明代全国的瓷窑,基本上是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元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既是一结束,又是一开始。元代瓷器上承了宋代瓷业发展高度的技术和艺术基础,又为明代瓷业的高度发展打下了基础。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所说的“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既体现了景德镇制瓷业集我国历代优秀制瓷工艺技术之大成的杰出之处,也反映出制瓷工艺各环节的高度专业化和深刻细致化。它是在元代瓷业基础上的高度发展。
元瓷的成型技术,比宋代更为先进,除继续沿用南宋覆烧法和垫柱烧法外,碗盘一类圆器已普遍采用瓷质垫饼烧。由于厚薄均匀,使器物的口部着釉很薄,而器里和器外壁因流釉而形成“泪痕”和“出筋”。胎体接痕也更加不明显。
在装饰艺术上,主要的是青花和釉里红,以及各种颜色釉和釉下彩。青花已进入成熟阶段,在胎地上以钴铁结合的蓝彩绘以山水、人物等,题材广泛,描绘细腻,运笔流畅,线条活泼,富有笔韵,一改宋代粗犷简略的风格,更接近于国画,有的甚至将当时著名书画家的真迹加以临摹,并有作者的署款。釉里红则由于烧制技术还处在初创阶段,色调从粉红至红褐色不等,有的还出现黑蓝色,有的因烧制温度不够而出现飞斑或在纹饰周围出现晕散,使部分纹饰失掉清晰的线条。
颜色釉如蓝釉、绿釉、红釉、黑釉、洒蓝、仿哥釉等各具特色。釉下黑彩和加紫等也进一步发展。胎体方面,大件瓷、厚胎瓷增多,尤其是梅瓶,更为突出。这不仅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在成型和烧成时的管理、窑位上也极为严格精细。
器型也比宋代更为丰富。大型的器皿明显增加,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大缸、梅瓶、葫芦瓶等。尤其是瓷器中的至宝,高达40多厘米的大件青花、釉里红,如青花九龙、四凤大盘,大罐,釉里红牡丹大瓶等。造型方面,有的豪迈、浑厚,但也有因大件瓷成型困难,出现比例失调、重心偏斜的情况。小件器则造型、胎体较轻巧。薄胎品种也有发展,如带盖的高足杯、印花小碗、镂空小盒等。大型印花盘则有1米余宽,实为罕见。
元瓷的装饰,除上述青花和釉里红外,印花品种仍为重要部分,主要是盘、碗。印花图案以缠枝莲花和鱼藻为多,纹饰繁密,在器物内、外壁均印不同图案,层次多,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有的印花和划花并用,有的印花和青花结合,装饰复杂,精致华美。由于印花模子的大小、花纹刻制的深浅、坯面的厚薄不匀等各不相同,印花后的图案有清晰的,也有不清晰的。小印花盘仅5、6厘米,薄胎,制作精致,是极为难得的一种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