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什么发展?
原始瓷器起源于中国,距今4000多年前的河南 bì阳店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就曾有原始瓷器问世。原始瓷器的产生是制陶工艺技术不断成熟的必然结果,其原料仍然是黏土,且多以草木作燃料,烧成温度不能彻底排除黏土中残留的石英、方解石等杂质,故坯胎烧结不够致密,还有气孔和裂隙存在。不过相对于一般的陶器,它的烧成温度要高,胎体致密,断面坚硬,上釉之前经精细研磨;烧成后釉层光亮,不渗水。但与后来的瓷器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它是由原始陶器向后来的真正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
商周以来,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成为中国瓷器产生之前最重要的产品。进入东汉以后,经过瓷业工匠们的不断探索,通过把黏土的配制、成型工艺、施釉技术以及烧窑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终于烧造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的瓷器。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东汉瓷器的烧成温度已超过1200℃,胎釉已呈玻化状态,胎质致密,吸水率极低,釉层透明,与胎体结合紧密。
其次,经过实践探索,瓷业工匠们利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高岭土+釉果(瓷石)”,作为制瓷的坯料,为瓷业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打下了基础。
第三,东汉时期烧成温度1200℃以上的瓷器,是在还原气氛下烧成的,这是东汉瓷器烧成工艺上的重大突破。它比欧洲最早一批瓷器的烧造时间早了13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