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瓷器落款有几种?
器物底足的款识,是明末清初款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鉴定古瓷断代的重要依据。清代各朝帝王重视官窑瓷器的烧造,对御用瓷器的款识十分重视,不但在款式上亲自过问,而且由宫廷造办处派员驻厂督烧管理,保证了款识的楷书字样工整清晰,刚劲有力,为各个时期款识确定了标准,从而形成清代瓷款字多为楷书的风格。民窑款字的书写较为潦草,笔划无力,布局松散,但也有少数字写得工整或仿官窑款的。
清代款识种类繁多,一般以书写形式为主,有青花、釉里红、抹红、抹金、铁锈红、金彩、料彩、刻划、阴刻填金、描金、堆塑等款字,以青花款为最多。款字位置不固定,书写随意性强,瓷胎上无款位图案和留空。各时期的款识多出现在器物的口沿、颈部、肩部、腹中部、近底部、足内、器心、流、柄、系和器盖上,尤其是康熙时更为突出。
清代款识的文字种类也多,除汉字外,还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字,主要有蒙文、藏文、回文。汉字笔法分宋金、颜、柳风格,分楷、篆、隶、行。文字笔法优美,潇洒秀丽,清丽挺拔,刚键有力,笔画细腻工整,章法横直、布局对称、相互呼应、疏密得当,有飘逸的书卷气息。笔画起落处呈现锋芒、顿点,柔中有刚,粗细悬殊。
清三代瓷器款字书法艺术风格各有特色,顺治、康熙时楷书的点为尖状,撇捺舒展开阔,多呈“大”字型,雍正时的点为圆状,撇捺收敛,多呈“小”字型。乾隆时点状介于二者之间,撇捺平直。
清前期款字多字少的并存共用,以4种为主,6种次之。书款字,顺治时多本朝款,也有少量的万历款和寄托款,如大明万历年制、大明嘉靖年制、成化年制、宣德款等。康熙时款主要为大清康熙年制、康熙年制的双蓝线和单蓝线或无边框的方、长方、椭圆形直体或仿宋体款、楷书款,官字少为单字款或十字款,还有康熙时的乾隆寄托款如大清乾隆年制。也有仿明代款识,如大明宣德年制等,有的将四字款篆书连笔书成一图章式。雍正时款以楷书款为主、篆书款少见。官款多为大清雍正年制或雍正年制的双蓝线或红釉边、无边椭圆形直体款,也有隶书款,民窑款有雍正年制楷、篆款。还有仿康熙款,乾隆时款以篆书款为主、楷书款少见。主要款字大清乾隆年制或乾隆年制。乾隆时有寄托款万历年制、成化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