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属于哪个时期瓷器?
柴窑是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所烧的瓷窑,据《河南通志》称:“……后周世宗时,于后苑起金阁二亭,内有小殿,造瓷器,坚致白滑,又类银白,谓之照白,又谓之“雨后拖晴”……”由此证明柴窑是在后周世宗柴荣执政期间烧制成功的。
柴窑的具体窑场在当时的汴州境内,旧说有四种:一说在郑州;一说在巩县;一说在新昌;一说在辉县。
明、清以来,曾在郑州、巩县、辉县进行过多次寻访,但始终无法辨识出五代时的遗址。1983年在郑州古荥镇开挖排水沟时,获得一片有“周”字款的青釉残片,并同时出土了一些“开元通宝”等遗物,经文物工作者勘查发掘出土了一些青瓷残片和窑具,根据窑址堆积和瓷器标本的特征,发现这里有北朝、宋、金时期的窑址。由此推测,这里的窑场可能就是五代时烧制柴瓷的地方。
古荥镇柴窑烧制的产品胎体坚致细腻,呈灰白色;釉色比越窑更加淡雅晶莹,有天青、卵青、深浅翠青等色;釉质乳浊,釉面隐纹,如一湖春水,雨后乍晴,釉光含蓄。其施釉特点是釉薄而不干,积釉处略呈粉青色。器物造型十分优美,工艺精致。口部施釉均匀,有的边沿凸起一周细小回纹。瓷胎与釉之间施有淡绿色釉子,或称化妆土。圈足宽而薄,足内满釉,器物制作得十分规整。
古荥镇柴窑的装饰较为朴素,光素者较多,有的以优美的线条和精细的印花图案为装饰,有兽面纹、牡丹纹和海涛纹等。兽面纹装饰于碗心,以凸线勾出轮廓,由细线组成的头发向两边倒垂,兽面周围有凸线勾边,形象生动。牡丹花纹装饰在碗内壁上,花瓣纹由印花模具印成,外层花瓣向外张开,内饰复瓣,层层凸起,花蕊密集由细方格纹组成,花下有细密的复线,花纹线条细腻,流畅自然,造型典雅优美,端庄稳重。这种青瓷烧制的成功,为北宋汝窑天青釉的烧成打下了基础,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堪称稀世珍品。
古荥镇柴窑的烧制年代约在公元954年至959年这短短的六年之间。周世宗死后就迁都洛阳,原来的宫院荒废,官窑随之便废弃不用,在历史上流传的时间很短,所以,传世品极为稀少。我国现有五件实物,一件是故宫博物院藏折沿盘一件;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碟一件;台湾故宫博物院藏盘一件;一件由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借给巴黎装饰美术博物馆展出(此件原为日本藏家所有)而日本只藏有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