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暗花的瓷器是什么?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瓷器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青花瓷的钴料
使用钴料的青花,中国人在唐朝以前就掌握了这种技术。人们很早就将含有钴元素的颜料用作各种器皿的着色剂。在中国,早在西周,人们就将这种蓝色颜料用于青铜器的装饰。西亚人也一直有使用钴料装饰金属器皿和玻璃器的传统。在唐代的长沙窑,人们就将具有中国传统的波斯蓝色彩用于装饰瓷器。在今天伊朗的法尔斯地区,曾发现了一大批唐代的长沙窑青釉褐色彩瓷器,说明在唐后期,已经有中国的瓷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输入波斯,这些具有波斯情调的瓷器,很可能是专为波斯市场烧制的。在唐代,中国和波斯在陶瓷釉色上的互相影响达到了一个高潮,这种技术上的交流,为后来成熟青花瓷在景德镇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成熟的青花瓷一直到元代才烧制出来,当时使用的是从中东输入“苏麻离青”。
进口青料:明代永乐、宣德时期主要使用“苏麻离青”。“苏麻离青”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颜色浓艳而有黑色结晶斑。“苏青”一种产于中东伊朗,经由波斯输入中国,故又名“波斯蓝”。另一种由郑和下西洋所带回来南亚锡兰的一种“苍色石”。“苏青”是元末到明初进口青料的总称,包括洪、永、宣时期。正统至成化中期又使用了“回青”。回青产于西域(今新疆一带),含锰量较高,而含铁量稍低,用它描绘的青花纹饰色泽妍丽娇艳,呈色青翠浓艳,且有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烧成气氛要求宽等特点。“回青”到了嘉靖年间也告罄竭,嘉靖至万历前期,主要使用产于江西省乐平县的“陂塘青”和浙江嘉兴的“浇青”,此二料系低锰高铁类青料,有呈色浅淡,浅蓝模糊不清的特点和缺陷。
国产青料
国产青料主要是产于江西乐平县(明代属浮梁县)的国产“石子青”(又名“平等青”),它是以浮梁县境内、乐平市接壤地区产的“陂塘青”、“石子青”为主,配以浙江绍兴青、浙江金华青合成。石子青呈田青色,风化后深紫色,呈脉状断续埋于表土下5--20厘米处。青料开采后,粉碎研细、淘洗,澄去粗渣,沉淀后,将稠浆晒干得青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硷、三氧化二铝,含铁600--800×10-6。 石子青属低锰高铁类钴料,国产石子青和陂塘青属高镁低铁类钴料,国产青料所绘青花纹饰色泽淡雅、清丽、浅散、含蓄。
国产青料主要使用于明中期成化朝到弘治、正德初年。“正德”末,至万历中期起用浙江绍兴等地国产青料“浇青”与乐平产的“石子青”和江西婺源县的“槎柴青”。这些国产青料所烧的青花都呈谈釉黑褐或浅棕色。浇青呈片青色,风化后呈青棕色,呈豆状或大颗粒,深埋于土50--300厘米处。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氧化硷、三氧化二铝,含铁1400-1600×10-6。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