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如何刻成碑文?

崔琳风崔琳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我只能说大概…… 刻石分两种,一种是雕刻,一种叫篆刻——前者是石工用斧凿刀削的手段把字雕刻在石头上;后者则是篆刻家的刀笔功夫了。 先说石刻吧:东汉时期的碑刻大都采用“镌刻”的手法:先把文字墨迹写在陶砖或木板上,然后置于石料上,用锤子凿出所刻文字的轮廓,再削去版子上余留的非字形部分,如此反复,形成凸起的阳文。

这种技艺在当时叫做“镌”、“刊”和“雕”,合称为“雕琢”(看,这个词当时就有了)。后来人们也把它称作“镌刻”,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石刻”。 西汉扬雄有《刻书论》一篇,专门论述过石刻工艺的问题,他提出: “凡为书者,各师一家,而众丑毕露,既非章草,又非今正,漫不知所在,岂不谬哉!宜遵许君之规,令行于后嗣耳。” 意思是说,石刻不能像写毛笔字一样信马由缰,它既要体现书家个人风格,又要符合一定规范,这样才能留下好字。如果今天你写的是古隶体而不是现在通行的楷体,明天你又写成了章草而不像张芝和王羲之,这样一来,就乱套了不是吗?所以说要遵循许慎的规定才行啊。 这篇论文被收录在北宋初年编撰的《崇文总目》中,是关于石刻艺术较早的一篇论文了。可惜,这篇论文已经失传了。后世有关金石学的著作大抵都是从《崇文总目》和其他古代文献中辑录而来的。 从杨雄的这篇论文来看,当时的石刻大体可分为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在木板上面写字,然后把木板磨平,然后再凿出文字轮廓,这种方法被称作“磨摹”之法;第二种就是题署与刻字分开进行的方法——“镌题”法——先以朱漆题署,然后将题记阴干后再在石面上镌刻,题署部分被称为“题额”,其下则为“正文”。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的制作技术有所发展:首先出现了用刀直接在石头表面书写的技术,称之为“刀镌”;其次,石刻开始有了题跋;与此同时,北朝的石刻大多以方笔为主,南朝则多圆转流美之势。这些特点都在后来的石刻中延续下来并逐渐演变成为大家熟悉的风格特色。

再说印章:从西周后期开始出现铜质封泥,东周时又有竹木简印,秦汉时期印章开始盛行起来,且多用铜铸造;三国末年出现铁印;隋唐以后则以金银玉石等作为印章材料.明代中期以后还出现瓷玉印以及篆刻作品,清代时更是有象牙、水晶等材料制作的印章问世... 现在用的都是篆刻石料:寿山石(包括田黄石)、青田石、巴林石、昌化石、鸡血石等,一般都用作印材。

不过,也有使用印章来雕刻碑文的,那就是我下面要说的篆刻了: 这是篆刻技法的一种:先用刀将石材雕刻成所需的文字形状,再将印石打平磨光即成。因印章大小不一,故雕刻出的石品也大不相同:小印可精雕细琢,大印也可粗犷豪放。由于这一技法的特殊性及印石的多样性使其有着极高的创作价值和艺术魅力! 以上是我对碑刻制作的大概认识。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优质答主

谢邀,题主可能不太了解古代碑刻的流程吧…… 首先要把字写在纸上(可以是毛边纸、宣纸之类的,但绝对不要打印),这是为了等墨干了之后拓下去用的;然后把纸放到桌子上压平,然后盖上盖子防止灰尘进入;再把整张纸拿到刻好的石版上压过,把字体印到上面;接下来是装裱(就是把纸贴在木板上,然后用糨糊粘在一起,这样方便书写和修改);最后就可以送去做碑了~

其实我觉得这个题问得好像有些问题啊…因为现在没有专门做碑的人了呢~ 但是如果一定要我回答的话我可以告诉你关于碑的起源啊什么的~~ 比如夏代已经有了“刻”的说法呢!比如说《尚书·甘誓》中就有“王曰可矣,有扈氏其刑之,覆之以鼓!”这句话中的“刻”就是“用斧头砍”的意思啦~~

以上是我的答案——如果有帮助就请给我点个赞吧(^0^)/么么哒O(∩_∩)O谢谢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