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书法怎么写?
在甲骨文里,“馆”字与现在的写法基本相同。金文中也有类似的形体,但上下结构却颠倒过来:左边的“广”变成右边“广”的左半部;最上一横成了两截,上面的一短一长分别作左右两端的支撑点,下面的一长划向左下延伸构成右下的底边。小篆承继这种形体并有所变化,上横的两段都成为一整段,而“广”也变窄为竖了。隶变时,将“馆”字的左右两半变为楷书的基本笔画。可见这个形体的演变十分有规律可循。 东汉时人许慎著《说文解字》中解释道:“馆,客舍也。从广官声。汉制,四民馆、舍皆谓之馆,京师者大同,故曰鸿胪寺。”由此知道,古人造“馆”字是为了描写一种房屋的形状——房舍是供来往客人休息的地方,所以叫“馆”。
“鸿胪”也是汉代官名,本意为传奏王事,谒正礼仪,主司诸侯朝觐礼仪。鸿者,大雁也;胪者,传告也。所以后来人们称朝廷接待宾客之所为“鸿胪寺”或“鸿宾馆”。 现在我们说的“旅馆”,其实是个偏义词,一般指住店,而不一定包括吃喝,因此可以理解为旅社。那么古代有没有这个词呢?是的,唐代就有这种说法。杜甫《冬到江陵逢李侍御》中有句诗云:“故人殊寂寞,相见尽蹉跎……君归尘莫染,我在路犹多。旅馆霜下白,渔村月明过……”这里的“旅馆”正是此义:住的地方称为“馆”,而吃的则是在路上(“客栈”的意思)解决。 这也许跟唐人一般出门带随从的原因有关吧!有了随从,吃食便可在沿途解决,不用像现代人那样要带上干粮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