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字有书法?

强真一强真一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从汉字的起源说起 中国的文字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甲骨文就是那个时期留下的最原始的文字。而到了周朝,人们开始用青铜器在表面进行各种形式的刻画和图案的装饰,其中一部分就演变成了后来汉字的雏形-金文(大篆)。再经过秦朝的统一,秦始皇命丞相李斯整理出更简便易行的大篆字体并加以简化,形成小篆,成为当时统一六国后的标准字体,但小篆的书写较为繁琐,且难以普及,因而又产生了一些更加便于书写的字体来满足当时的需要:秦隶和汉隶。这是中国书法最早的源头了。

二、关于“书” “书”这个字最早是在甲骨文中看到的,其意是执笔书写的意思;《说文》中也有记载:"书,者,著也;古者,书的含义是指事情的开始与终结都要记录下来."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当时"书"的含义只是记事而已。 而说到"法",《广雅·释诂三》中说:"灋,刑也;法,平之如水。故言法定则上下平等矣……”可见在古代,"法"和"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书法"二字也不是同一个概念,只是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二者才逐渐融合在了一起。 三、先秦两汉时期的演变 先秦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区别其它国家所用的文字不同,于是纷纷使用自己国家的文字来进行记录和书写。

这种混乱的局面一直持续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时才得以结束,也就是秦篆的出现,使得文字变得规整了起来。 但秦篆虽然整齐划一,但是却缺乏变化,无法体现出个人风格。于是人们又开始尝试将秦篆加以演变,使其具有更多的艺术性从而彰显个人的特色。在这一过程中,隶书便慢慢出现了。

东汉时期,由于儒家学说受到推崇,因此人们在练习书法的时候都以钟繇等人的楷书为范本,这就形成了以楷书为正体的书法局面,这一现象一直到魏晋南北朝都未曾改变过。 四、魏晋至隋的演变及发展 在晋代,玄学盛行,名士们追求一种崇尚自然的美,而书法亦是如此。王羲之等人在原有的楷书中加入了草书的笔法来丰富其表现力,于是便诞生了所谓的“二王体”(东晋的王羲之和王献之两人均为大书法家,且两人都是王羲之的后人,所以后人常把两人的字体称为“二王体”),此后,行书成为了主流。

而在唐代,唐太宗提倡以“二王体”为主流,于是许多名家都在这一基础上加以创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这些字体大多都是以楷书为基础演变而来的,因此我们称之为“唐楷”。

五、宋元明清的演变和发展 从宋朝起,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仅仅只注重字的外形是否美观而更注重于研究字的结构以及笔画之间的穿插关系。

同时期的文人墨客们在继承了前人的书法技艺的基础上又将各自的审美观融入其中并不断加以创新,最终形成了独具个性的“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的作品都被后世奉为经典。 至于元代和明代,由于朝廷实行的是文字禁锢政策,所以无论是文学还是美术的发展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清代初期随着康熙帝对文化艺术的喜爱使文艺得以蓬勃发展起来,但由于康乾二人喜好楷书,所以他们所提倡的就是以“二王体”为主的“馆阁体”(因入宫考试的考生们的字迹大多是此种字体而得名)。在这种形势下,篆隶和行草书被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六、总结 以上是本人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有不对的地方还希望大家及时提出并予以指教!

优质答主

因为“形”这个东西是中国人最先发现的,我们创造了象形文字并因此被冠之以“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而且中国的文化也一直在强调这个“形”字的重要性——先秦《论语》中的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2014.7.9)就告诉我们要注意一个人平时的言行才能知道他的内在本质和动机,同样这也是中国哲学中“内圣外王”、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慎独”等等的一个基础前提。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注重对书写的审美判断了,东晋王羲之提出“书贵瘦”,南北朝时人梁武帝自己编撰的书论中就提到要“笔势圆转”“点画中纤微皆须遒劲”等看法。到了唐朝,唐太宗亲自作书论著《兰亭序》来指导唐代书法的风尚,到宋代苏轼提倡“大字无过寸者”,赵佶提倡“大字结体宜正侧结合”——这些观点其实都源于汉字的造字原理——“横平竖直”“上承下启左右平衡”,这也正是中国艺术追求的那种“中和之美”的体现啊。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