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在南韩叫什么?
南韓的書法界是個比較奇怪的場域,他們沒有「楷、行、草」這三個基本書體的概念, 但是又會根據不同的需求將字體分為五類: 正書(Regular Hand) 正書可以再細分出來有四種類型,分别是: 這些正書的用處都是相當明確的,各有所屬應用的領域。
其中, 正書1與2常被拿來作為標準的筆記用字體,因為它們都具備易讀性(Readability)高與可推導性的特質; 而正書3則是最常被用到公家文件上的書體,因為它是所有中國書體裡頭唯一一種無法「加粗」的字體,因此使用上非常安全不會出錯! 最後的正書4通常只有學者才會去寫,而且多見於教科書或是專業研究論文中。
簡化汉字(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這是對照繁體中文而產生的概念,是指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統一推行,採取了簡化的方法,把漢字改成簡單化的字形和筆畫的標準漢字——也就是現代人最常看到的中國標準繁體字的書體。 南韓人認為繁體中文字雖然很漂亮,但是實用在南韓並不是那麼適用,所以從未全面地開始推行過,只是在特殊用途下,例如公文、宣傳文告等場合採用而已。
目前能夠看到的繁體中文字體大都是民間自發式形成的,除了由台灣轉移到南韓的筆劃書風之外,另外就是由香港或大陸的书法家自行創作的書體,最著名的例子像是香港已故書法家周右青創作的《周右青小篆》以及香港的「中華書法院」創辦人林散之老師的「林散之神馬體」。
也有不少的南韓書法家以簡化中文字體為基礎進行創作,像是李錫琪(이석기)的顏體、金東男(김동남)的柳體等等都有不错的書法作品,只是現在的書界大多以追趕歐美流行風潮為主,因此這樣的作品並不多見。
日語漢字/漢字(Japanese Kanji) 日語漢字是日本人從古時代就開始使用的漢字,直到今日日本仍然大量的使用日語漢字。這些日語漢字在形狀上都跟中國標準繁體字差不多,但它的筆划數量卻要少得多。例如: 另外,南韓人也會將原本在中國所使用的繁體字依照各自國家的用法加以區分:如廣東人喜歡用的「廣州方言漢字」「粵字」以及上海人喜愛用的「上海方言漢字」「沪字」等。
這些漢字大多都是以原本的筆劃結構為基礎來進行的,但也有部分漢字是因為日語漢字的影響而改變了原貌,如:
韓文(Hangul Alphabet) 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獨立之後南韓政府即決定採用原韓民族所發明的國字——韓文作為其國家的官方語言,並且也成為南韓當地唯一的標準書寫方式。
根據《韓國語基本詞典》的解釋,韓文的造字規則大致上是遵循著以下四大原則: 所以,我們可以說,韓文是由一個「字根」加上兩個「聲母」組成的,而這個「字根」基本上就是漢字的部首,而這兩個「聲母」則代表該字是從中國音節的平聲部還是仄聲部轉譯過來的。
韓文在造字時必須要注意的就是「圓圈」與「折點」。如果一個字形裡面沒有圓圈的話表示該字不可能是「圓圖形」的意思,反之亦然。而有了圓圈之後是不是有折點就非常重要了!有了折點的圖形才能符合「動物」、「植物」甚至「器皿」的定義。
在韓語中「圓圈」+「聲母」會被視為是一個完整的「字根」(Word Root),並不能把它拆分成「雙字根」的形式! 举个例子: 因為「口」這個元素在韓文里面不會再被當成了「字根」看待,所以要再造字時絕對不會再把「口」給拿出來重复使用!所以在上面這個例子中,「口」只能算是「聲母」的一部分。
在韓文中也有部分的「字根」是不需要「聲母」的,所以只要直接放上「圓圈」就可以了! 像上面的這一些「字根」全都是「非動詞」的字根,只有在特別的情況下才有會有「聲母」的存在。 以上提到的「非動詞」指的是那些不可動的抽象名詞,例如:
「時間/空間」(Time Space),這些名詞是不會有動感的! 至於「動詞」的部分則是: 這些動詞都是有「動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