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用水泡为什么变色?
“种”是评价翡翠价值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指翡翠质地粗细、透明度好坏,以及结构疏松紧密的程度。 一般来说,将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翡翠放在水中浸泡半个小时左右,再拿起来观察,可以看出其内部的结构变得松散,透明度也会增加很多。这是因为天然翡翠在形成的过程当中,周围的岩石和其中的矿物颗粒会处于一种胶结状态,形成非常牢固的晶体骨架。尽管其中可能有晶间空隙,但由于表面能很低,因此很难进入,也就使得翡翠看起来是半透明或是不透明的。而经过浸泡后,表面的能增加,外部溶液就可以进入到其中,此时就会看到结构变疏松,透明度随之增加。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变化不是瞬时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不同质地的翡翠,由于内部结构不一样,对水分的响应也有快有慢。比如玻璃种的翡翠,由于内部的结构非常致密,浸泡之后可能完全看不出什么变化;但是如果是冰种或者糯种的翡翠,结构稍微疏松一些,则可能会看到明显的变化。
不过,通过泡水看结构是否可以观察到明显变化,与浸泡的时间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时间太长,浸泡出来的效果也有可能相反——即原本通透的翡翠变浑浊了。这主要是因为浸泡时间过长,里面的矿物颗粒会重新取向排列,形成更大的晶粒,从而让透明度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反充现象。 所以,通过泡水来鉴定是否天然翡翠的方法并不是绝对的。对于有些质量好的翡翠,即使不泡水,也可以保持很好的透明度,而有些质量差的翡翠,即便泡水,其内部结构也很难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