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翡翠没有雾?
在谈论这个议题之前,我们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雾”? “雾”是翡翠内部除了绿色以外的色素,如褐黄色、灰黑色等。这些色调的形成与翡翠的成因有关 ,是由翡翠在形成过程中,周边环境所含的金属矿物溶解于溶液中进入结晶形成的包裹体。 在自然界中,有“水头”好的翡翠,但很少出现“雾”,通常需要把玉石用刀刮削去表皮后才能见到(这种刮削下来的表层物质称之为“蜡膜”);同样,也有透明度差的翡翠,其特征是在无色或浅色的底子上有着明显的“雾”,行内称之“雾里看花”或者“雾罩”,这类翡翠常被雕刻师设计打造成薄胎作品以彰显其特质。 由此看来,“雾”其实是一种伴生现象,只是由于其色彩丰富且多呈透明状,如分布均匀,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如果“雾”的颜色较深,分布不均匀,则会影响整体的美观,甚至变成劣质的标志。所以,对于“雾”的审美就要视乎它的颜色和覆盖范围来看了。 但无论是“浓”是“淡”是“有”还是“无”,判断起来都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且很难用一个绝对标准的尺度来衡量。“雾”只有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称得上是一件上品。
一、颜色 对于“雾”来说,颜色的饱和度是最重要因素,因为它直接决定了“雾”的视觉效果。 一般来说,“雾”呈现出的颜色越鲜艳,越能打动人心,所以,颜色的饱和度越高越好。但如果颜色过于艳丽,又容易给人以低质感,因此要把握住度的问题。 二、分布 除了颜色以外,“雾”的分布状态也是决定是否上乘的关键点之一。 如果一块玉石,除了绿色之外,还带有均匀的白色(奶汤底)、黄色(鸡油底)或者黑色的花,并且这些颜色是像烟云一样弥漫开来的,那么这样一幅画面无疑是极美的,任何雕琢都能锦上添花。 但是,如果“雾”的形状是团块状的,或者条带状,却又没有颜色变化,就会显得比较单调乏味,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三、层次 前面说到,“雾”的特征就是具有透明感,所以在视觉上它是有层次感的。这种层次感是否鲜明、突出,会直接影响到“雾”的美观程度。 所以,我们在挑选“雾”的时候,可以试着拿在灯光下侧着看,如果看到层次分明、有强对比度的,那就是上品中的上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