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雕工怎么说?
“玉不琢,不成器” (《论语·学记》) 翡翠的雕刻工艺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翡翠的国家,也是最早研究、开发、设计、加工和制作翡翠饰品的国家,更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玉雕艺人、最大的翡翠首饰生产基地。在明清时期,云南腾冲便已成为“金腾越”,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地区大批的翡翠开采商和玉器匠师,形成了较大的行业规模和影响力。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翡翠雕刻艺人们创造出无数精美的作品,而其中尤为出名的就是“件头”和“工价”。 在20世纪初至民国年间,一些手艺高超的玉雕名师,他们的作品价格往往能达到一件玉器价格的一半甚至更高。例如,当时苏州的玉雕艺人杨炳贤以善于雕琢“薄胎器”闻名,他制作的《蟠桃会》摆件不但用料考究,而且雕刻细致,受到了很多文人雅士的喜爱,成为当时的传奇之作,这件作品的工钱就高达700银圆(约合现在的6.3万元)。 而如果一块原料非常出色,艺人们也会根据料子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剪裁,尽量保持原料的完整,然后再进行设计雕刻。但即使如此,有时由于原料太重或太厚,加上手工费用的支出,最后可能就连材料的成本也无法收回。
1958年建的北京建工建筑学院(现合并入北京工业大学),曾得到一位姓高的翡翠收藏家馈赠的一块重达4吨多的翠料,后制成三件大型玉件――巨型“和平颂”、“华夏之光”和“民富国强”,分别摆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关村的三所学校里。据当时负责雕刻的琢玉艺人介绍,为了雕出这些作品,仅人工费用就花了好几万,而这还不是最后支出,因为作品完成后还要进行抛光等后续工序。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如今的翡 翠雕刻技艺也越来越成熟,各种新颖奇特的玉件层出不穷。不过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作品如何创新,“讲究工好料好”的理念始终被业界所遵循。